站在神木市马镇镇太子山作业区的高处远眺,曾经的黄土秃岭如今已被层层梯田和葱郁林木覆盖,密布山间的柠条、樟子松、山桃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着勃勃生机。30公里外,坐落在水磨河林场的大庄森林康养基地里,游客们悠然散步,尽情沐浴着阳光,欣赏美丽的秋景。
10月14日,“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榆林绿色答卷”采访活动走进神木市,记者们见证一座荒山的绿色逆袭。
马镇镇地处沿黄土石山区,曾是神木生态脆弱的区域之一。
“过去一下大雨,黄土裹挟着石头往下冲,地里刚长出的苗就被埋了。”马镇镇盘塘村村民说。由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这里的农民种地难有收成。
转变始于太子山作业区的综合治理。
“我们对沿黄土石山区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山顶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坡洼进行绿化造林,沟底打坝蓄水。”神木市林草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志强介绍,“治理过程中,我们采取空压机凿石坑、无人机运输苗木、人工换填土、远距离抽水等措施,解决山势陡峭留不住土、土层浅等问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石头山上种树,如同在钢板上绣花。”一位在太子山工作了12年的护林员说。经过这样的精细工作,太子山作业区的林木覆盖率从2012年的不足15%提升到现在的67.3%。
“下一步,我们将在林区管护上下功夫,同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太子山文旅项目建设工作,力争给当地群众带来更多收益。”王志强说,“如今,我们发展森林康养,走出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新路子。”
在水磨河林场,大庄森林康养基地依山就势而建,仅进行必要设施建设,且所有建筑采用环保材料。漫步林间,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据介绍,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较10年前大幅跃升,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远超城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生态持续向好,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在太子山,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原来跑水跑肥的坡耕地变成了高产梯田,农民开始种植谷子、豆类等作物,亩均收入翻了两番。护林员发现这些年山鸡、野兔明显增多,还发现了狗獾、狐狸等动物的踪迹。大庄森林康养基地成为自然教育示范基地,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在这里学习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
2025年,神木市营造林草52.6万亩,森林抚育26.2万亩,栽植各类苗木2400万余株。今天的太子山作业区和水磨河林场,“诉说”着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奇迹。(记者 马腾)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