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作为猕猴桃产业核心区,种植面积超3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七分之六,全国每7个猕猴桃就有1个来自眉县,全世界每10个猕猴桃便有1个产自这里。然而,庞大的种植面积也带来“甜蜜的烦恼”,每年冬剪产生的大量残枝败叶,成为困扰果农与乡村环境的一大难题。
“这事儿我们前几年就着手破解了。”近日,陕西兄弟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军斌回忆去年冬天的热闹场景,“去年12月,汤峪镇郝口坡村村民开着几十辆三轮车,装满猕猴桃枝条,齐刷刷排在宝鸡眉县兄弟果业专业合作社收购点外。村民杨雪雪攥着刚结算的货款,笑得合不拢嘴,曾经没人要的‘废柴’,真的变成‘宝贝’了。”
昔日“废柴”成难题 今朝技术破困局
每到猕猴桃冬剪季,眉县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总会堆起成片的枝条。这些曾经用来烧火的“硬柴”,随着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电气化推进,早已失去了用武之地。它们不仅挤占空间、影响村容村貌,更有人图省事直接焚烧,既埋下火灾隐患,又让烟雾污染空气。
“直接焚烧的枝条又脏又乱,清理起来费工费力,成了果农的‘心头愁’。”刘军斌坦言。为破解这一痛点,2022年,陕西兄弟果业有限公司主动牵头,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力量与陕西厚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推出“厚地模式”,将猕猴桃枝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粉碎,加入特制微生物培养物后,与牲畜粪便混合堆沤。在微生物的“催化”下,果树难吸收的粗纤维、木质素等高分子有机物,逐步转化为易吸收的低分子有机物,最终腐熟成优质生物有机肥。
生态效益与增收双赢 小枝条变“金疙瘩”
这套“变废为肥”的技术,带来的是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红利。一方面,生物有机肥能显著提升果园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肥效可延长3个月以上,结出的猕猴桃大小齐整、果形端正、着色鲜亮,商品果率提升8.5%以上,真正实现“以肥养树”的生态循环。
另一方面,“废柴”成了果农冬闲增收的“金疙瘩”。去年,村民杨雪雪不仅卖掉自家5亩地的枝条,还主动收集邻里懒得清理的废枝,短短10天就净赚2100元。在她的带动下,100余名村民加入“拣柴大军”,开着三轮车走村串巷。“今年我们会继续扩大有机肥生产规模,帮更多果农实现额外增收。”刘军斌说。
从“废柴堆积”到“循环生金”,眉县“厚地模式”用一根小小的猕猴桃枝条,破解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为果农开辟了冬闲增收新渠道,这篇“小枝条”撑起的生态增收“大文章”,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席彦兵)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