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康锂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化设施大棚。(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供图)
首席记者 骆妍
秋雨绵绵,阳光显得格外珍贵。10月15日,雨后转晴,在西安市高陵区信邦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室里,一株株番茄苗的嫩茎透着浅绿,合作社理事长信欢随手摘下一颗“天正1573”品种的番茄向记者介绍道:“这个品种口感好、硬度高,商品率也高,特别受市场欢迎。”
与此同时,在西安市阎良区丰宣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育苗棚内,合作社理事长王思妮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地推介合作社自主选育的“百香”甜瓜,线上订单源源不断……
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是西安“菜篮子”工程稳产保供、提质增效的缩影。
记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了解到,我市近年来以建设“高效菜园”为抓手,通过构建“141N”技术体系——即:聚焦“高效菜园”建设,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四新”成果,集成推广“轮控替改闷”生产技术模式,布局N个基地以实现多点示范带动的技术体系,推动蔬菜产业向优质、高效、绿色转型升级,让群众的“菜篮子”更丰盈,“果盘子”更香甜。
良种“芯片”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基石
种子,可谓农业的“芯片”,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竞争力与效益。
“我们选品种,首要看商品性和抗病性。”10月13日,在阎良区丰宣合作社,理事长王思妮对记者说。她拿起几颗甜瓜种子说:“像我们自主选育的‘百香’甜瓜,皮薄肉脆,抗病性强,一亩地纯收入能达到4万元。”
据王思妮介绍,在保持传统甜瓜品种高质量的基础上,合作社持续加大力度推广“百香”“火烈鸟”等高端甜瓜品种,助力阎良甜瓜品种多元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选择,有效带动瓜农增收。
为了推动良种更新换代,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取“引育结合”方式——一方面,从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引进番茄、白菜等新品种200余个;另一方面,支持本地主体自主选育特色品种。
高陵区信邦合作社理事长信欢告诉记者,他们遵循“全国筛选、本地驯化”的原则,通过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天正1573”等一批适合西安本地气候的优质番茄品种,其口感、硬度和运输性能均表现优异。
如今,一批批优质新品种正在从试验田走向千家万户。“天新108”番茄,设施春茬亩产突破10吨,亩收益3万元,成为高陵区“全季西红柿”的发展典范;“西优”系列芹菜品种,以产量高、商品性好赢得市场。
不难看出,小小的种子,正在深刻重塑西安蔬菜产业格局,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大引擎。
技术“引擎”
绿色防控与智能装备协同驱动
科技,可谓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高陵区信邦合作社的番茄大棚里,记者看到番茄园区内“黄板”“蓝板”等农业工具整齐悬挂,滴灌带精准铺设。
“我们采用的是‘轮控替改闷’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合作社理事长信欢向记者介绍,这套由市农技中心集成的模式,深度融合了栽培、土肥、植保措施,能有效防控土壤次生盐渍化、设施连作障碍等问题。
记者从市农技中心了解到,应用上述技术模式的示范点,土壤电导率最高降低64.15%,蔬菜亩均增产369.44公斤。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高陵区信邦合作社应用效果显著。“通过特制配方,配合滴灌技术,我们实现了水肥的精准供给。”信欢说,这不仅节水节肥,还显著提升了番茄品质。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合作社坚持“少用化学投入品”原则,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在此基础上,智能装备的应用,让农业生产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
市农技中心统计数据显示,通过推广育苗机、起垄机、移栽机等新型农机,并配套自动卷帘机、智能温控放风机等装备,相关示范基地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0%,茄果类机械化整地起垄和移栽,每茬可节省支出900元/亩。
不仅如此,温室“智慧”的作用也十分显著。信欢介绍“棚中棚”设计时说:“我在玻璃温室的基础上,加建了工棚,并且又套了带棉被的大棚,这样做,冬天保温更稳定,夏天遮阴更高效。”据了解,这种多层结构,内外遮阳,是他根据本地气候特点自行设计的方案,为蔬菜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模式“革新”
全链条服务与品牌化赋能
产业要兴旺,单点突破远远不够,必须进行全链条的模式创新与整合。
在阎良区丰宣合作社,王思妮为记者勾勒出一幅“保姆式”全链条服务的图景。
“农业的关键点在于‘种什么、怎么种、怎么销’。我们现在帮农户解决的就是这三大问题。”她向记者介绍,合作社前期免费或优惠提供优质种苗,生产过程中“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后期则通过专业的代办团队保底收购,并且帮助开拓线上销售渠道。
“我们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农户只需跟着我们种就行。”王思妮说。为此,她最近全力做好线上店铺的运营。“线上销售是把‘双刃剑’,必须建立在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我们要求甜瓜的糖度达到一定标准才采收,确保消费者今天买的和明天买的甜瓜是同样的口感,慢慢积累口碑。”王思妮说。
事实上,这种对标准和品牌的追求,正是西安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高陵区的“全季西红柿”品牌已声名远播。通过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保温大棚等不同设施,相关从业人员进一步优化种植茬口,实现了西红柿全年稳定供应。市农技中心通过制定《高效菜园示范基地建设评价标准》,强化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质量追溯等制度,从源头上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为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提供一颗好种子,到管出好品质,再到卖出好价钱,我市农业农村系统通过模式创新,将分散的农户纳入现代化产业轨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未来“路径”
从“田间地头”到“全球餐桌”
西安果蔬产业的发展视野,早已不局限于本地市场。
在阎良区丰宣合作社,王思妮说:“我们的西红柿品种已经推广到河南、河北、山西、甘肃、青海等地,并且寻求与韩国、日本、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合作机会。”
“虽然我们现在和国际大公司比,还是‘小学生’,但我们已经起步,并且发展势头不错。”王思妮说。
如今,高陵区信邦合作社的番茄,凭借过硬的品质,畅销上海、重庆等地,尤其受到重庆火锅店的青睐,成为番茄锅底的优质原料。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我市科学布局的“N”个高效示范基地提供的强大支撑。
目前,我市已在高陵区、阎良区、长安区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4个,形成了“中心示范、区县联动、辐射全域”的网络体系。这些基地如同一个个现代化的“田间课堂”,通过开展技术观摩与培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助力先进的品种和技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临近采访结束,高陵区信邦合作社的温室里依然忙碌,信欢望着即将上市的番茄,眼中充满希望;阎良区丰宣合作社的直播间内,王思妮耐心解答着线上粉丝的提问……
从追求产量到提升品质,从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从提篮小卖到品牌营销,西安的“菜篮子”工程正沿着优质高效的路径稳步前行。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合作社,一座座科技感十足的温室大棚,共同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