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物联网水表、“指哪打哪”的全向反制设备、无人驾驶汽车、柔性生产制造……近年来,物联网已经从一个抽象概念加速融入生产生活,向着万物互联的时代进发。
在高校云集的西安,物联网与各行业的耦合度不断加深,从运动健身到远程操控智能家居,从对货物的实时追踪到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从医疗行业的远程诊断到公共场所的智能安防,物联网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成为西安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聪明”的物联网智能水表
让计量器具“开口说话”
抄表不入户、缴费不出门……如今,使用物联网智能水表的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实现随时随地网上缴费,查看用水数据。工作人员发现用水异常时,还会通过发出短信提示、拨打电话告知用户。如果发生水量异常增加、电池产生低电故障、受到电磁干扰等问题,物联网水表还会向后台发出“报警”信号,来自水厂数据后台的工作人员发现报警标记后,会通知维修人员上门排查故障,物联网技术下,“聪明”的物联网水表让市民群众深刻感受到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变化。
从卡式水表、有线水表到无线局域网水表再到基于物联网体系的物联网水表,西安旌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20多年的技术攻关,历经四代研发,让会“说话”的物联网水表走入千家万户。
西安旌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智能化计量仪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旌旗电子是西北地区规模较大的智能化计量仪表生产企业之一,可以为各类用户提供水、电、气、热综合的公用智能化计量解决方案。
一款物联网水表是怎么制造而来?
10月9日,在旌旗电子全自动贴片车间,一个个PCD板通过全自动上板机、印篙机、贴片机等多个环节完成贴片,经过回流焊焊接完毕,一个个物联网电表的核心部分“心脏”就在这里生产完成。
“我们的物联网水表在制造中,需要经过组装车间和基表装配车间。在组装车间,贴好片的PCB主板,经过手工焊接液晶显示器、触摸按键,将电子部分和机械部分连成整表。”西安旌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基表装配车间组长李永良告诉记者,“在组装车间,我们将控制整个水表精度的机芯装好,在全自动的基表精度校验台,通过摄像头采集计度器转速,对水表的流速、流量等进行精度校验,之后再经过总装和一系列测试,一款物联网水表就生产完成。”
西安旌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物联网水表的制造环节并不复杂,但研发之路充满挑战。
“从传统水表到物联网水表,我们经历了四代产品,每代产品都进行了多次的迭代和更新,根据当时的技术状态和相应的设计满足时代的需求。”西安旌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化冰坦言,“在生产的四代产品中,物联网水表最难,它的难度在于全体系的攻关和创新。”
“2018年我们开始物联网水表的设计研发,从窄带物联网、基于5G体系的物联网到基于LTEcat1体系的物联网,内部经过了多次的技术升级。为了突破技术难题,我们十几年前,就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建立了物联网实验室,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发新一代物联网技术,解决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张化冰介绍说,“除了以西电的技术力量为主外,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都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为我们提供网络服务及模组等,成为了我们整个产业链的重要支撑点。华为也是我们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从第一代nb-lot互联网技术的认证测试我们就与华为开始合作,最近,我们基于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智能设备也在研发当中,推动产品的更新和迭代。”
西安旌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智能计量表计以电子技术为主,融合电子、信息、软件、通信、机电控制多项技术,能够实现对用能量的计量、监测、计费、远程控制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除具备基本的计量功能外,智能表计带有实时时钟和完备的通信接口,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等级以及大存储容量等特点。”张化冰介绍说,“结合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管理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询状态,实时进行节能监控,遇到异常会预警,真正实现了让计量器具‘开口说话’。”
西安旌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当前,旌旗电子计量仪表产品线正在向着智能化、系统化、模块化方向发展,其年产销的各类智能化计量仪表近百万台,年销售额超1.1亿元。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我们将持续深耕智能水表领域。”张化冰表示,“我们下一代的超声波水表、电磁水表已进入中试阶段,将进一步提升计量精度、计量范围和应用模式。”
全向反制设备“指哪打哪”
让低空空域有了安全保障
今年7月,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成功与中国空间站对接,来自陕西山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全向反制设备为发射保障低空安全。在文昌航天保障场,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多项发射任务中,该产品都展现出“指哪打哪”的技术优势。
“之前的设备都是全频段大功率的干扰,这款全向反制设备可以做到精准打击,同时有多架无人机飞行的过程中,可以只选择干扰黑飞的无人机,正常执勤无人机不受影响。”陕西山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工程师宁耀博介绍。
作为专注于安全领域的专精特新领军企业,山利科技基于物联网技术为公安、能源、政府、民航等多领域,提供全域安全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近年来,我们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依托,在低空空域安全保障中,通过自主研发的无人机侦测与反制系列设备与系统,实现部署网络化、值守无人化、决策智能化,构建了‘立体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处置’的全方位、多层次安防体系,为保障任务核心区域提供了全天候、全覆盖、全流程的安全防护保障,全力确保现场低空安全。”陕西山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勇敢介绍说,“我们的产品重在解决低空领域无人机违规飞行监管难、入侵防御弱、安全风险防控不及时以及特定任务场景低空秩序保障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对辖区低空秩序的精细化管理,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全面提升了低空安全保障能力。”
陕西山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设备组装测试区域 受访单位供图
作为我省第一批重点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链主企业,山利科技处于物联网产业链的中下游。
“我们积极发挥‘链主’单位引领作用,优先选择本地企业配套产品,带动省内外企业创新发展,加速我省物联网产业链人才、资源集聚,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张勇敢介绍说,“通过直接合作吸引上下游企业参与产业链建设及与高校共建研发机构间接带动产业链技术升级。我们与陕西子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推动供应链资源整合,强化物联网设备制造与应用场景的衔接。与西安邮电大学联合成立‘低空智能感知与安全态势管控技术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吸引了高校科研团队参与低空安全领域的技术攻关。同时,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建无人机侦测与反制系统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人工智能、电磁探测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一个个合作不仅提升了技术研发效率,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技术转化的通道。”
据了解,山利科技在低空安全领域的核心技术为产业链提供了技术底座。其自主研发的“猎鹰反无人机系统”已应用于能源、公安等关键领域,带动了传感器、通信模组、数据分析等配套企业的技术升级。通过联合实验室、产业导师制等机制,打通了“高校科研—企业转化—市场应用”的链条,通过将企业需求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校科研成果提供产业化出口。
低空安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一步,山利科技将在低空安全产品的研发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强与供应商在技术创新、资源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与合作,持续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建设产业链生态体系,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
西安推进物联网产业聚集发展
形成“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生态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未来将催生万亿级信息产业。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美元。
“十四五”以来,国家通过补贴和标准制定在持续不断地推动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西安凭借高校云集的优势,成为西部物联网领域的翘楚,近年来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显现出了区域特色,紧追世界潮流,行业重点也转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和行业深度融合,并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向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医疗等垂直领域进一步渗透。
2023年,西安成为除深圳市外全国最大的物联网通信模组及研发基地,并形成西安、宝鸡、汉中三个传感器产业聚集区。2025年年初,陕西成立了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经过多年发展,西安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链涵盖了从核心芯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到应用网络等各个环节,产业链较为完整,目前已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和一定产业基础和集群规模。
从产业链布局来看,西安高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西咸新区为产业主要承载区域,西安有相关物联网企业及院所超过200家,中兴通讯西安公司、航天自动化、中航电测、西安盛赛尔电子、软通动力等企业年产值已超过5亿元;山利科技、安森智能仪器、天行健车联网等企业年产值已超过亿元。2024年西安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460亿元,2025年预计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当前西安物联网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较少,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上下游企业间协同不足。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西安强化链式带动,做好链接服务,推进产业聚集发展,加大产业链贯通,促进需求牵引。
“我们着力围绕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做好服务,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支持链主企业开展链式招商、以商招商,统筹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式发展。”西安市工信局电子信息处处长刘婷介绍说,“通过主动对接交大、西电等高校,依托高校丰富人才科教资源,梳理能力清单,联系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对接,促进校企合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尽快落地形成产业发展。”
为推进产业聚集发展,西安加快推进“陕西航天基地物联网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持续强化远望谷(西安)物联网产业基地等园区承载,鼓励支持相关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入驻专业产业园区,形成“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生态,推进产业聚集发展。
“在加大产业链贯通方面,我们组织产业链配套对接活动、座谈交流会等,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提升本地配套水平。开放本地项目场景,促进需求牵引,鼓励支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打造应用标杆,拓展应用市场。”刘婷介绍说,“借助智慧交通建设机遇,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同步推进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建设等各领域对物联网技术、产品的应用推广,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
物联网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通过推进产业聚集,加速产业跃升,加大应用推广,物联网书写的西安故事还在继续。
文/图 记者 黄晓巍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