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口吃,不善言辞,他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笔尖书写民意……”在镇安县政协去年初举办的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年轻委员曹冉娓娓讲述身边榜样委员的履职故事。
曹冉口中的“老黄牛”说的是镇安县畜牧兽医中心副主任、县政协委员陈维智。这位在本职岗位上躬耕三十余载的三农干部,用一份份深厚的为民情怀、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调研功夫,在履职路上默默耕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黄牛”。

陈维智(左)在做调查研究
扎根“三农”练就过硬“笔杆子”
陈维智的履职故事,深深植根于镇安县基层的泥土之中。早在2012年,作为大坪镇农牧站干部,陈维智就活跃在田间地头、产业基地和养殖大户家中。当时群众用“一脚泥,一身汗,一双粗手生老茧,放下架子做示范。”来形容这位可亲的农业干部。
那些年,他深入科技培训现场,围绕当地烤烟、核桃、板栗、畜牧四大主导产业,用知识和技能指导帮助农民学习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一批特色示范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致富“领路人”和“主心骨”。
尽管语言表达上存在不便,陈维智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基层调研中。他坚持每周三次下田调查,为农民“传经送宝”,牵头负责了52项农业产业推广项目,其中10多项获得了奖项。他还发表了17篇调研文章,撰写了200余篇“三农”报道,被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网、中国人物网等媒体争相报道。
不仅脚踏实地,更善于思考,他在基层工作中提炼总结的一系列务实做法:探索出的涉农项目资产易权到村“3335”管理机制,入选了第四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提炼出的“四股并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荣获了全省产业脱贫征文三等奖;提炼出的“四式服务”模式,推动农业行政执法从“处罚型”向“服务型”过渡。
此外,近些年撰写的5篇“三农”工作基层实践做法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这些研究和报道为他作为政协委员建言资政奠定了坚实基础。
“老黄牛”精神诠释委员风采
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中,陈维智作为当地普查办的负责人,白天下乡入户、进大田、采样本,晚上加班整理资料。这段时间,他每天要步行几万步,不是爬坡就是蹚河,日均采集样本超30份。长时间步行,他的腿浮肿了、脚也起了水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他被授予全国农业普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自此,“老黄牛”的称号被大家叫响。
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陈维智委员的履职视角愈发精准,建言质量不断提升。他尤其关注那些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一个个“金点子”变成惠及百姓的“幸福果”。
2024年,他提出的《关于缓解“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的提案》(第13号),就是其履职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份提案直击“双减”政策后校园周边交通压力骤增的这一新痛点,获得了承办单位的高度重视。县教育和体育局联合交管大队、交通运输执法大队召开专题会议,将他的建议转化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
针对当下过度索取权限、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非法推送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以及敏感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等问题,他还提交了《莫让个人信息保护成为摆设》的社情民意信息,得到了广泛关注。
今年,县政协“一号提案”《关于推动镇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提案》,聚焦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好价值”。他对症提出了“四变”转化路径:变“生态好水”为“经济活水”,变“生态资产”为“金融资本”,变“生态产品”为“溢价商品”,变“生态风景”为“美好钱景”,这些有力举措真正把政协委员的“有用之言”转化为了助推发展的“有益之事”。
“他可能不是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演讲者,但一定是田间地头、群众身边默默的倾听者和思考者;他或许不能用流利的言语快速表达,但一定能用更深入的调研、更缜密的思考、更优质的文稿,提出更具操作性和建设性的意见。”讲述者曹冉如是说。
正如曹冉所讲,真正的履职成效,不在于言辞多么华丽动听,而在于心是否紧贴着百姓的脉搏,思考是否扎根于实践的土壤,建议是否蕴含着解决问题的智慧和温度。而陈维智委员克服口吃短板,将精力倾注于深入的调研和扎实的写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基层政协委员和农业干部的初心、使命与担当。(记者 蒋维博)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