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沉重的人情负担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用村规民约找到了破局之路,展现的是百元随礼的清爽、理事会里的温情。从昔日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丰收村的蜕变,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一场以移风易俗为核心的精神革命。
移风易俗的破局,始于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曾经,“动辄十几万的彩礼”“掏空腰包的人情债”是丰收村村民难以承受的重负,这些陈规陋习如同无形的枷锁,让脱贫之路步履维艰。而那沉重的负担,成为丰收村乡村治理者直面问题的起点——它用真实的数字戳破了“面子文化”的虚幻,让村民看清了铺张攀比背后的生存困境。这种从群众痛点出发的变革,远比空洞说教更有穿透力,为后续改革奠定了民意基础。
文明新风的扎根,靠的是制度保障与久久为功地坚持。丰收村的变革从未停留在“一纸空文”,而是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村上建起“家有喜事”喜事会,明确宴席每桌不超过400元,饮酒选用20元一公斤的本地甘蔗酒,用刚性标准遏止铺张浪费;通过村规民约厘清是非边界,借助“红黑榜”引导价值取向,让“婚事新办、喜事简办”成为共识。更可贵的是一届届村“两委”班子的接续发力,将短期整治转化为长效治理,最终让文明习惯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彰显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丰收村的实践证明,移风易俗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当彩礼、宴席的负担减轻,村民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生产发展;当“和睦亭”“乡风文明一条街”等建成投用,文明乡风又成为乡村旅游的“加分项”,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农耕文化与喜、寿礼仪。这种“融文于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模式,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实现了“村美、家富、人和谐”的美好图景。
从人情困局到文明新风的盛行,丰收村的故事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深刻启示:移风易俗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对陋习的剥离与美德的传承;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而是源于民生的自觉。当治理者真正读懂群众的心声,用制度保障文明,用坚持涵养新风,乡村振兴必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走出一条兼具厚度与温度的发展之路。(来源:文明商洛)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