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秦岭深处,雨雾像轻纱裹住了柞水县小岭镇的山梁。108个现代化大棚在雨中泛着青灰光泽,棚内悬挂的菌棒上,金黄的金耳如凝脂般饱满。柞水县山城美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盛林俯身拨开菌棒,指尖抚过温润的耳瓣:“这‘脑耳’原是云贵深山的珍宝,如今在咱秦岭扎了根,还成了乡亲们的‘钱袋子’。”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管护金耳
柞水县年均日照1860小时,无霜期209天,空气优良天数达357天,清澈的山泉流淌过无工业污染的山地——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成为培育金耳的天然温床。陈盛林据此独创“仿野生三维栽培法”:在大棚顶部铺设双层遮光网,模拟云贵山林的散射光环境;安装智能喷淋系统,根据空气湿度自动调节水雾密度,确保每天四次精准补水;用本地柞木碎屑与麦麸配比菌基,让金耳在熟悉的秦岭腐殖质环境中生长。“你看这喷淋的角度,得与菌棒呈45度角,才能让水雾均匀附着却不积水。”他指着棚顶旋转的喷头解释,这项调整让金耳成活率从30%跃升至92%。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年收入不足千元;现在种金耳,一个大棚能挣三万块!”小岭镇村民周保林的手指在手机上滑动,展示着上个月的工资到账信息。在山城美农的带动下,他从传统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每天负责3个大棚的温湿度调控,月薪5000元稳定到账。
图为工作人员管护金耳时的情景
据介绍,在种植环节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企业提供标准化菌棒、免费技术培训和保价回收。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建立种植基地,100多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再以务工身份参与种植,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入”。陈盛林亲自编写《金耳种植手册》,把“刺孔深度1.5厘米”“接种后避光 72小时”等技术要点编成顺口溜,还开通“田间课堂”,每周两次带技术员上门指导。68岁的贫困户王大爷记得,去年他种的金耳出现霉变,陈盛林冒雨赶来,手把手教他更换菌基、调整通风,保住了全家的生计。
深加工基地的建成让就业岗位从田间延伸到车间。在瓶装金耳羹生产线上,32岁的移民搬迁户李娟正操作贴标机,她的丈夫在菌棒加工厂务工,两口子月收入近万元。“以前在外打工漂泊,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据统计,公司项目投产不仅提供了稳定的员工岗位,更通过合作模式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助力柞水县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
陈盛林研发的优质金耳
如今,这朵金黄的“脑耳”已成为柞水县的特色名片,带着秦岭的清香与温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记者 张红中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