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又是一年中秋节,又是一轮长安月。连日来的阴雨让这个中秋“赏月”成了一种奢侈,还好,我们还有唐诗,在唐诗中感受长安的月色,在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能和唐人产生一种共鸣,更能弥补因为阴雨天而错过那一轮圆月的遗憾。中秋节前夕,记者采访了陕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景波,跟他聊起了唐诗,还有唐诗中的长安中秋夜。
琳琅满目的中秋长安唐诗,最爱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唐诗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西安作为唐诗之都,自然少不了关于长安中秋的唐诗。李峤《中秋月二首》、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刘禹锡《奉和中书崔舍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二十韵》、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武元衡的《安邑里中秋怀寄高员外》、戎昱的《长安秋夕》、顾非熊的《题觉真上人院》、郑畋的《中秋月直禁苑》等,都提及了唐时长安的中秋景象。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魏景波最为欣赏的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情景交融,含蕴蕴藉,令人读后回味无穷,“首句‘地白’,并未直接写月,却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霜’和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树栖鸦’纯为白描,看似质朴无华,实则独具匠心。不仅生动勾勒出鸦鹊栖于枝头的具体情状,更以无声之态烘托出月夜的万籁俱寂。次句进一步渲染出中秋夜的静谧与清幽,明写秋露之寒凉,暗写桂花之芬芳。既写人间桂香,又写月中之桂,将人间秋景与神话意象结合,虚实相生。第三句以问句形式写出,笔致空灵,意味无穷。末句则一语双关,‘秋思’既是琴曲名,又表达了望月怀人之感。全诗四个动词‘栖’‘湿’衬托秋夜之静,而‘望’‘落’则衬托人心之动。一首诗调动了读者的触觉、嗅觉、听觉与视觉,在有限文本之是,沉浸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又饱含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在唐诗中看中秋习俗,赏月和团圆是永远的主题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中秋是秋天的第二个月份,暑热褪去,寒意尚未侵袭,人月相圆,赏月赏秋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候,但也是无数诗人最想家的时候。
“在唐代,中秋、八月十五已成为节日专名。唐诗中咏中秋的诗歌多达一百一十余首,从中也可以看到大量的中秋习俗。”魏景波告诉记者:“中秋节首先是关于月亮的节日,最重要的节俗就是赏月。《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可见对月亮的祭拜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先秦时期的《诗经》已有大量咏月书写,至唐代,中秋赏月之风大盛,唐诗中‘望月’‘看月’‘对月’‘玩月’的书写屡见不鲜。这不仅是文人雅好,也逐渐成为庶民百姓的普遍习俗。《龙城录》《太平广记》等唐代文献还记载唐玄宗八月十五游月宫的传说,由于唐代帝王的提倡,加以道教的兴盛,使中秋赏月逐渐成为风俗。”
当然,赏月之外的重要节俗就是举家团圆、思亲念友。他介绍说,唐末五代诗人殷文圭用两句诗“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八月十五夜》),定义了中秋节团圆的主题。武元衡《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写道:“地远惊金奏,天高失雁行。”表达了兄弟失散,天各一方之忧思。朱庆馀的《旅中秋月有怀》开篇即言:“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抒发客居在外的思乡之情,元稹、白居易是休戚与共的至交。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元和五年,任职翰林学士的白居易寓直时思念元稹,作有《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写道“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表达了中秋之夜这个特殊时间节点,对远在江陵的友人的深切思念。
魏景波指出,“谚语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在唐代,赏月与团圆却是普天之下共有的中秋习俗。宋代以后,民间丰富多彩的各种祭祀与节俗活动蓬勃兴起,但赏月与团圆作为永恒不变的中秋主题,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的各类中秋诗会活动,也正是对传统中秋节庆习俗的回应与传承。”
打造“唐诗之都”,擦亮独属于西安的“黄金名片”
2025年9月,西安市发布《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围绕理论研究、文物保护、文商旅融合等5大工程推进建设“唐诗之都”。魏景波主要从事唐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长期关注长安文化与唐诗研究相关课题。早在2019年,他就完成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打造西安“唐诗之都”文化名片的构想研究》,2021年于《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西安“唐诗之都”名片创建设想》。魏景波坦言:“我是关中人,在西安成长、生活和工作,研究唐诗经典、弘扬长安文化,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于如何打造唐诗之都,魏景波认为,“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史底蕴极其深厚,唐诗是西安最有特色也最为亮丽的‘黄金名片’,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长安成就了唐诗,唐诗塑造了长安。唐诗亦内化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名片。《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提出利用三年时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唐诗之都’文化品牌,在宣传、教育与文旅三个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作。其一,在宣传上加强力度与广度。唐诗不仅是西安的文化品牌,在很大程度也代表了西安城市精神,唐诗传承千余年不仅代表了城市的历史底蕴,其所蕴含的开放包容与盛世气象也给西安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其二,在教育上强调特色与体验。在西安学习唐诗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既可以在教室读‘有字之书’,也可以在与唐诗有关的名胜古迹现场体验,读‘无字之书’。其三,在文旅上,要有整合与内涵。当前的唐诗文化资源星罗棋布比较松散,需要在资源上进行整合,在内涵上深入挖掘,实现文旅融合,真正擦亮‘唐诗之都’这块独属于西安的‘黄金名片’。”
文/记者 张静 图/受访者提供及资料图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