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剑南
秦巴山水织云锦,汉江风情映霓裳。9月28日,安康汉江大剧院内流光溢彩、诗画交融,百余名演员身着秦汉、盛唐、宋明等朝代的传统服饰轮番登场,尽显国风雅韵。
这是“霓裳万象·锦绣安康”第二届汉服设计大赛颁奖和展演活动现场。由西安工程大学策划编导的“金蚕铭:丝路织梦”诗画汉服国风大秀,生动展示了中华服饰的千年演变和入围大赛决赛的汉服设计佳作,呈现了一场霓裳如梦的视听盛宴。
本届汉服设计大赛由安康市委、市政府和西安工程大学联合主办,于今年5月启动。比赛特设传统汉服设计和汉服设计AI+3D技术融合两个赛道,共收到来自6个国家的185所院校以及企业和独立设计师的3452件作品。
经过初赛、采风训练营等环节,共有100件作品进入决赛。最终,清华大学曾令栀的作品《振朱羽兮越莽苍》、西安工程大学姬镜涵的作品《镜光鎏影》获得传统汉服设计赛道金奖;天津师范大学邱文年的作品《紫绮赋》、北京服装学院艾于冬的作品《初唐渝彩》获得汉服设计AI+3D技术融合赛道金奖。
姬镜涵是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大二学生。她的作品《镜光鎏影》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直裾汉服为版型核心,整体由直裾外袍、素纱衣与腰带三件套构成,其中纱衣的设计灵感源自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
“作品整体延续汉代服饰的典雅规整,融合传统吉祥纹样与创新兰花纹样,传递出温柔敦厚的审美倾向。”姬镜涵说,希望通过继承传统、积极创新,让汉服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安康有“金蚕之乡”的美誉,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原料茧、茧丝加工及优质蚕种生产基地。近年来,当地抢抓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机遇,聚力打造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基地,初步形成服装、鞋袜、特种户外等门类齐全的产品体系,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6.8亿元。
颁奖活动中,西安工程大学“安康市纺织产业创新研究院”揭牌,将通过校地共商共建,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
以举办第二届汉服设计大赛为契机,安康市加快大赛成果转化运用,推动设计方案与面料生产、成衣制作、市场推广等环节精准衔接,让“霓裳万象”的精妙创意在安康结出丰硕果实。
在位于安康·中国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的安康市圣鑫服饰设计有限公司展厅内,一件件精美的传统服饰令人眼花缭乱。该公司拥有设计人员60余人,生产的汉服、影视演艺服、新中式服装等销往全国各地。“希望更多好的设计能实现量产,让精美的汉服走进千家万户。”该公司负责人廖忠琴说。
“汉服热”“国潮风”激活了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临近假期,西城坊“锦绣安康”汉服体验馆游客络绎不绝,穿汉服游汉江成为不少游客的新选择。
安康市全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纺织服装与文旅深度融合,安康市与西安工程大学设计团队合作,以安康火狮子为文化元素,设计本届大赛吉祥物霓安和燎骁,并与本地毛绒玩具企业合作实现批量生产;在节假日策划汉服巡游、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游客深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