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河畔的歌唱

2025-09-21 08:18:23  来源:群众新闻  


[摘要] “黄河水滋养着岸边的枣林和谷子,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没有黄河水的奔腾,就没有陕北民歌的传唱。”9月6日,坐在午后的阳光下,37岁的歌手任霞眼里闪着光。...

  潼关县秦东镇滨河小学黄河老腔非遗传承团在潼关古镇演出(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黄河水滋养着岸边的枣林和谷子,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没有黄河水的奔腾,就没有陕北民歌的传唱。”9月6日,坐在午后的阳光下,37岁的歌手任霞眼里闪着光。

  家住延川黄河岸边的任霞受喜爱陕北民歌的母亲影响,从小就开始学唱陕北民歌。没想到,这一唱,竟然坚持了22年。

  “对于我们陕北人来说,‘母亲河’不是一个抽象的文学比喻,而是真实的生活感受。我们的先辈在黄河的臂弯里耕作、生息,黄河的咆哮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背景音乐。它那裹挟着黄土的河水,就像母亲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任霞说。

  作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人,对于黄河与黄土地的情感,早已成为任霞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歌诞生于泥土、田野、大河、窑洞。它的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最原始的生命力——对自然的敬畏、对命运的呐喊。站在舞台上,我唱的每一个音符,都不是我个人的,而是黄河的涛声、黄土地的风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心声。”

  为了更好地将陕北民歌传承下去,任霞在2023年成立了陕北民歌传习所并亲自授课。她还建议包括陕北民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让青少年了解、喜欢并传承民歌。

  此外,任霞和同事实地探访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收录了大量老艺人的唱腔视频以及他们对陕北民歌的创作与改编。“这对于保存濒临失传的传统唱法具有重要意义。”任霞说。

  8月19日,任霞受邀参加在黑河市举行的中俄两国艺术交流活动——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她的一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震惊了前来演出的俄罗斯人和东北观众。俄罗斯演员激动地跑到她面前,用手势比划着,表达对陕北民歌的喜爱。这更加坚定了任霞传承陕北民歌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信念。

  滚滚黄河,伴随着沿岸传唱的陕北民歌,一路奔涌到潼关,然后九十度急转,和着一声声嘹亮的潼关船工号子,向东奔去。

  “下午1点集合排练,大家按时到达!”9月8日一早,63岁的陈孝宽,开始召集他的老伙计们——黄河老腔艺术团的成员去排练,为接下来的演出活动做准备。

  “黄河老腔中许多唱段直接来源于船工号子,如‘开船号子’‘拉纤号子’等。曲调多取材于老腔传统曲牌,经过加工提炼后形成新作品。”说起潼关船工号子和黄河老腔,被当地人称为“潼关文化活化石”的杨林虎如数家珍。

  杨林虎曾任职于潼关县文化馆。退休后,他承担起黄河老腔的词曲创作工作。

  十几年来,杨林虎为黄河老腔创作了数十首新曲目。最近,他又创作了一部黄河老腔舞蹈剧,其中包含“黄河船工号子”“黄河船夫英雄汉”两部分。

  “黄河老腔是用黄河水滋养出来的,讲的是黄河的故事,唱的是黄河的魂。”杨林虎说。

  “伙计们,啊!开船咯……”随着一声长吼,当日13时,排练准时开始。这次排练,唱的就是杨林虎原创的曲子。

  “天下黄河十八弯,宁夏一弯到潼关。盘古开天辟了地,女娲来到黄河边……”虽是排练,但大家毫不马虎。主唱高声唱,团队成员或敲锣、或打鼓、或弹月琴,乐器声、吼唱声、木头敲击板凳声此起彼伏。“吼”完这曲《黄河谣》,成员们个个满头大汗。

  陈孝宽是黄河老腔艺术团的团长,也是黄河老腔传承人。此前,因当地知名老艺人侯德娃去世,黄河老腔曾“失声”多年。2009年,在潼关县文化部门支持下,陈孝宽等人重新组织散落在民间的老腔艺人,成立黄河老腔艺术团,让这一民间艺术瑰宝重获新生。

  “虽然路难走,但总算是传下来了。”陈孝宽说,如今,团队一共有20余人,可以满足大大小小的演出需求。这些年,他带着团队到北京、上海、香港、澳门等地演出,甚至走出国门,将黄河老腔“吼”到了新加坡、韩国等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每一项非遗都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息息相关。”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馆长薛晓华谈道,诞生于黄河流域的非遗是黄河儿女情感与精神的直接表达。无论是陕北民歌还是黄河老腔,都是黄河岸边人民用生命唱出来的生活史诗。它们不是“附加”在黄河文化上的艺术,而是黄河文化“活的灵魂”。

  眼下,任霞的陕北民歌传习所办得火热,四面八方的民歌爱好者纷纷前来交流学习;陈孝宽在筹备演出的同时,忙着与当地中专院校合作,成立黄河老腔班,目前报名人数50余人。

  潼关县秦东镇滨河小学成立了黄河老腔非遗传承团,200多名小学生被分成8个团,经常进行一些非遗技艺的学习和演出活动。陈孝宽8岁的孙子虽然没在这所小学上学,但经常去担任“主唱”。

  他们,正是黄河文化的未来。(群众新闻记者 马黎 蔡怡)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黄河 枣林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