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在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只遗鸥安静伫立。 记者 田若楠摄
在位于府谷县的“黄河入陕第一湾”,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水面,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观图(资料照片)。记者 李旭佳摄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首次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持续开展沙化土地治理、营造林建设;深化河湖长制,以示范河湖创建、河湖划界、水行政执法为主题开展专项督查;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
陕西牢记“国之大者”,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以“省之大计”“民之大事”要求,突出抓好治水治沙、污染防治、绿色低碳转型等工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紧握“绿色之笔” 共筑生态屏障
9月15日,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里,草木茂盛、碧波荡漾,万亩芦苇荡在风中翻涌。大荔县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马建政登上巡护艇,准备开始一天的日常巡护。
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黄、渭、洛三条河流交汇地带,是内陆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近年来,我们按照‘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通过清淤除污、生态补水等综合施策,让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荔县湿地保护中心主任李文斌说。
目前,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有保护保育区、合理利用区、科普宣教区等功能板块,新建水生植物净化园1000余亩,连续3年投放花白鲢鱼苗6万余尾……
经过一系列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措施,目前,大荔朝邑国家湿地公园的湖面面积已由多年前的2800余亩增至7000余亩。
眼下正是护林关键期,宜川县悬崖造林队的工作愈加繁忙。成立13年来,悬崖造林队靠吊绳作业,在黄河西岸等生态脆弱区累计种树超万亩,仅近两年就新增造林4000多亩,并创新提出垒坑客土造林法,让树苗成活率超过90%。
两年前,汉中洋县的20只朱鹮来到延安南泥湾,在这里“安了家”。
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朱鹮已经成功适应了陕北的环境,并孕育了自己的宝宝。目前,在延安本地孵化的朱鹮宝宝达14只。
郁郁青山构筑起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如今的延安已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在这里,华北豹数量增至110多只,褐马鸡栖息地持续向北扩展,首次发现珍稀物种山西杓兰……物种的不断丰富和野生动物数量的持续增长,是延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见证。
“十四五”以来,陕西始终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2024年,陕西111个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连续3年保持Ⅱ类。
“‘十四五’时期是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5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为美丽陕西建设积累了经验。”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
推进综合治理 提高发展效益
曾经,这里“遇雨泥浆横流、遇旱满地冒烟”。
如今,这里林草覆盖率达72%,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这里就是米脂县高西沟村。
过去的几十年间,高西沟村的党员群众埋头苦干,将一个荒芜贫瘠的穷山沟改造成了山清水秀、旱涝保收的“陕北小江南”,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典范。
现在,高西沟村不仅成了生态治理的典范,还以文旅融合为引擎,将黄土风情转化为发展动能。
高西沟村将18处特色景点串珠成链,住窑洞、吃农家饭、参与研学,沉浸式体验黄土风情,成为游客在高西沟村游玩打卡的必选“套餐”。
无独有偶。在陕西,越来越多的地方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乐享生态红利。
9月12日,合阳县长德农业万亩鱼虾混养基地,星罗棋布的鱼塘与摇曳的芦苇相映成趣,鱼和虾在这里共舞。
合阳县是陕西省渔业生产重点县,也是全国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合阳县长德农业万亩鱼虾混养基地采用“鱼虾混养+生物调控”的生态模式,每亩投放4万尾虾苗和1100尾鱼苗,实现了“以渔控藻、以渔抑藻、以渔净水”的良性循环。
“这些鱼虾品种的生长需求与黄河水的弱碱性特质较为契合,经过淡水驯化后养殖效益显著提升。”合阳县渔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涛说。
好水才能养好鱼。合阳的水不仅造就湿地美景,还滋养了万亩鱼塘。
合阳县通过严格的检疫制度和精细化管理,确保水产品品质安全可靠。
目前,合阳县养殖水面达4.5万亩,年产水产品4.8万吨,渔业综合产值约6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以上,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科技赋能”的特色发展之路。
“十四五”以来,陕西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原则,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战略要求,严格落实“四水四定”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抓好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和流域污染治理,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布局重点项目 拓宽发展新路
9月11日,府谷县府谷镇王家畔村的山峁上,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我们积极探索‘光伏+’经济模式,在全县89个村组实施了屋顶光伏、农光互补等项目,每年可为每村增加集体经济收益8万元左右。”府谷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闫军晓说。
作为传统能源大县,府谷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在闲置土地和采煤沉陷区布局光伏发电产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截至目前,府谷县光伏项目累计取得指标1035兆瓦,其中建成装机规模突破629兆瓦,年发电量达10.4亿千瓦时。
记者走进陕西红马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听不见传统产业的机器轰鸣、看不到裸露的原料堆场,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废气处理效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环保数据。
“要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必须把低碳理念贯穿生产全链条。”该企业负责人说。
作为深耕绿色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红马科技有限公司自建的空分装置可降低能源消耗;全套除尘除噪系统让生产车间噪声控制在65分贝以下;废水处理中心实现工业用水循环利用……
“高效率、低能耗”的生产模式,为企业生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路子,作为能源大省的陕西依托龙头企业,在优势地区谋划布局一批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目前,全省风电光伏装机快速增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全面加速,地热能、生物质能利用稳步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产业基本建成。
“十四五”以来,在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陕西加强与兄弟省区在水源涵养、防沙治沙、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制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陕西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埋头苦干、久久为功,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不断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记者 徐颖)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