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2024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58.3%,较“十三五”末提高30个百分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6.1万亩;累计建成汇荣禾砖厂、大海则煤矿充填等综合利用项目24个,新增年利用能力2368万吨;榆阳、神木、府谷等地煤矸石用于矿坑回填治理项目陆续投运,全部建成后可消纳固废2.42亿立方米……
陕煤小保当煤矿煤矸石充填项目。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始终肩负着能源保供和生态保护的双重使命。在煤炭、火电、煤化工等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工业固废产生量逐年攀升,成为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近年来,榆林市坚决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以系统治理为抓手,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全面打响固废治理攻坚战,努力打造黄河流域工业固废综合治理的“榆林模式”。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黄河流域固废治理与生态修复
榆林市工业固废治理曾面临“三个集中”的严峻挑战:煤炭开采、火电、煤化工等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等6类固废占比达92.4%,来源集中;榆阳、神木等5县市区产废量占全市97.6%,区域集中;82家重点企业产废量占比83%,企业集中。面对这一现实,榆林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黄河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将固废治理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作为全市重点产业链建设与生态环保“六大攻坚战”的核心内容,系统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执法保障”的治理新格局。
榆林市先后出台《榆林市“十四五”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配套制定《支持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管理办法》,明确并压实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支撑—执法监督—考核问责”闭环机制,实施“月推进、季点评、年考核”,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对违法企业公开曝光,以严格执法和考核推动责任落实。
聚焦项目支撑打造黄河流域固废资源化利用标杆
项目建设是推动固废资源化、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榆林市紧紧围绕建工建材、矿井充填、生态修复、高值利用四大方向,大力推进工业固废由“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增值”,努力让固废成为服务流域发展的“第二资源”。
在传统利用领域,一批重点项目有力支撑了固废消纳:陕西汇荣禾煤矸石综合处置项目年处理固废300万吨,生产环保建材5亿块;陕煤曹家滩、中煤大海则煤矿建成百万吨级矸石充填系统,实现煤矿固废“不出厂”;横山康博环保固体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建成后年处置油泥、粉煤灰等25万吨,进一步提升危废固废协同处置能力。
此外,榆林积极创新“固废利用+生态修复”模式,在神木、府谷等重点区域开展工业固废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作,共筛选确定30个矿坑回填治理点位。截至2025年8月,神木朱概塔、府谷能东等矿坑回填项目已建成投运,11个项目加快推进,不仅消纳利用固废,更有效改善了矿区及黄河沿岸生态环境。
陕西汇荣禾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固废制备砖材项目。
在稳步推进“量”的消纳基础上,榆林更加注重“质”的提升,积极引进北京科立科盈公司气化渣制备纤维板材、大石环境公司镁渣分级利用等高值化项目。其中科立科盈项目已进入调试,投产后可实现气化渣“吃干榨净”;大石环境镁渣项目正加快推进,有望破解镁冶炼渣处置难题,为黄河流域煤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示范。
突出科技引领加大固废治理技术支撑
技术创新“力度”决定固废治理“深度”。榆林市积极搭建技术交流平台,组织赴内蒙古、山西、江苏等地考察学习,举办第五届全国煤矸石综合利用高层论坛和第四届煤气化灰渣资源化利用技术论坛,推动产学研合作落地。联合西北大学、榆林学院等院校制定《一般工业固废矿坑回填技术规范》《煤基固废修复盐碱地技术规范》等多项地方标准,实现固废利用“有标可依、有章可循”。
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榆林设立科技专项资金,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产学研用”联合体,重点突破煤矸石分质利用、粉煤灰土壤改良剂、气化渣提碳等关键技术。2023年以来,气化渣分级提碳技术成功应用;镁渣用于路基材料和脱硫剂等新路径逐步拓宽,为镁渣找到资源化出路。2025年6月,榆林中科环保建成全国首个标准化万吨级煤矸石分质利用中试基地项目,积极拓展综合利用途径。
神木恒稳生态绿碳产业有限公司云砼石项目。
强化执法监管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严格执法是提升固废环境管理水平的关键抓手。在执法机制方面,榆林创新建立“生态环境执法+固废专项督察”联动模式,开展“清废行动”“利剑治污”等专项执法,实现对重点产废企业、综合利用项目、矿山修复工程的全过程监管。
建成投运工业固废信息服务平台,突出重点企业固废全链条信息化、精细化、实时化监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环境执法,强化固废产生、转移、利用、处置各环节的执法检查,对违法行为“零容忍”,引入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监测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执法精准度和效率,有效遏制了固废非法转移和倾倒,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坚实执法保障。
下一步,榆林将持续深化固废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执法,努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榆林智慧”和“榆林经验”,让绿色真正成为榆林发展的鲜明底色。(高冠涛 李嘉怡 文/图)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