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不背粮,书包不装菜”,这曾是我少年求学时最大的梦想。直到现在,每当我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对自己的身高不满意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把原因归结于学生时代,总认为那是被少年求学时背粮带菜给压的,所以我才没能长高。尽管这没有科学依据,但我却一直这样认为,而且深深地刻进了脑子里。...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总是发现阳光下自己的影子。阳光明亮,影子像一只神奇的小狗,追着你跑。有段时间,我特别想用尺子量一下,早晨的影子有多长,中午的影子有多短。影子每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告诉我时光是如何从清晨走到日暮的。...
那年公公生病住院,丈夫和婆婆在医院护理,我白天上课,回到家还要照顾三个孩子,又要干农活,实在吃不消。...
戏里戏外皆人生,台上台下皆看客。不管是戏里戏外,还是台上台下,负责装台的人既是戏外的看客也是自己的主角。...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过怎样的岁月沧桑?我们和“羌”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我们生活的这个小城建于何朝何代?诸如此类的疑问,肯定萦绕在许多宁强人的脑海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穿越历史,回溯岁月的河流,寻找、梳理宁强历史发展的脉络,看看从“宁羌”到“宁强”有关的历史变迁吧。...
西安北大街南起钟楼,北至安远门,全长1800米。北大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早在明洪武年间,西安城墙进行拓建,建起了北门和南门,自此北门与南门取直,北大街初步形成。...
周可任,1925年6月16日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西庄南村,自幼勤奋好学,在岐山县城东大街上小学时即为高才生。...
有人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如果建筑会说话,那应该是用不同的音色说出来不同的声音,那些声音应该依附在我们对物体的想象上,依附在光洒落的地方,让影子说出来;或者依附在伤痕里,让岁月说出来。...
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一所山村小学当老师,学校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一年才返乡一次,有些打工地方远的,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孩子只好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校长每次开会,都会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一定要对学生们多些关爱,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要给予他们父母般的爱护和关心。...
婆婆种有两分地的红薯,成熟的时候我去帮忙,一棵红薯苗可以结大大小小十来个红薯,有的比手臂还粗,有的比丝瓜还长,堆满了房屋的墙角。...
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曾经当过兵的我对于这个节日别有一番深情,最难忘的莫过于军营里的饺子宴了。...
忠诚干净担当将军段秀实...
说起粮食,我就常常想起那些年缴公粮的事。所谓公粮,就是以前的农业生产者或农业生产单位每年缴纳给国家作为农业税的粮食。提起缴公粮,农村年龄稍长者,大家都记忆犹新,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它早已成为历史。...
今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与朋友到安康市蜀河古镇旅游。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秦巴山区腹地、汉江上游北岸那样狭窄的山坡上,会出现如此密集的古建筑群落,使人为之震撼。...
“你问啥,我不讲;你动刑,我不降。你要杀头我昂头,甘将热血献八荒。”这是革命烈士刘继哲在被害前写就的《绝命诗》,惊天地泣鬼神,表现出一位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每每读到林和靖的《山园小梅》,我都会被他诗句里所描绘的黄昏之景深深震撼。...
一天,我从手机里看到一段短视频,几位老人谈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变化,这个说衣食住行,那个谈科技先进,有的讲国强民富……我思忖说不讲远的,就从近在眼前的厨房,就能看出老百姓一步一层楼日新月异的新生活。...
读到张爱玲的《更衣记》: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续罗绸缎的墙……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在当代文学史上,涌现过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工业题材作品,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谈歌的《大厂》等等。但用网络小说的形式表现工业题材尤其是重工业题材,总体作品并不是很多。其中,齐橙的《大国重工》堪称一幅呈现中国工业的亮丽画卷。...
听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