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生: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23-10-23 08:58:50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1951年2月,年仅17岁的王连生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毅然决然报名参军,成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同年3月,他从哈尔滨出发,跨过鸭绿江入朝,在志愿军后勤部五大站一营二连三排担任油库油料管理员。在后勤保障线上,王连生兢兢业业、埋头苦干,1953年荣立三等功。...

王连生老人 受访者供图

  □ 记者 闫智

  “当兵就是一不能怕死、二不能怕苦,要一心一意为了革命事业战斗。”10月19日,在位于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办生王村的王连生老人家中,这位精神矍铄的抗美援朝老兵虽已逾九旬高龄,但话语铿锵有力、表述清晰,身上依然透着浓浓的军人风采。

  1951年2月,年仅17岁的王连生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毅然决然报名参军,成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同年3月,他从哈尔滨出发,跨过鸭绿江入朝,在志愿军后勤部五大站一营二连三排担任油库油料管理员。在后勤保障线上,王连生兢兢业业、埋头苦干,1953年荣立三等功。

  “当时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汽油柴油,为部队的坦克、汽车做好后勤保障。”回忆参加抗美援朝那段峥嵘岁月,王连生难掩激动之情,“那段记忆,这辈子都难以忘怀,至今都记得朝鲜那刺骨的寒风,但内心却热血沸腾。”

  “在朝鲜战场,后勤部队与敌人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他们的飞机。”王连生说。

  由于最初志愿军没有制空权,做好朝鲜战场后勤保障,大伙最担心的就是美国飞机的轰炸。经历战争硝烟,遭遇三次敌机,险些要了王连生的命。

  王连生回忆,跨过鸭绿江后,部队经新义州朝三登方向挺进。一天夜里正在行军时,突然听到轰隆隆巨响,连长急忙喊大家,“快隐蔽!”

  “当时年纪小,那会是第一次遇见敌机,没有经历过,根本不知道危险。”王连生坦言,直到看到有战友牺牲,才感觉到后怕。

  “前前后后,我遇到过三次特别危险的情况,但三次都没把我整死,这往后胆子就大了,飞机来了我就拿枪打。”王连生边说边做出举枪射击动作。

  “敌人的飞机两架为一组,分工明确,一架飞机负责朝下丢照明弹,另一架飞机负责扫射和丢炸弹。”王连生说,当时美军的口号就是“天上点灯,地上撒钉”,专门针对志愿军后勤部队。

  毛泽东主席说:“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为应对敌机侵扰,不久,英勇的志愿军就有了防范对策。

  “我们的运输车只能在夜间行动,并且要在沿路高地布置‘空哨’。”王连生说,在夜晚,每当有美国的飞机来袭时,站在高地的哨兵听到机声后会鸣枪示警,志愿军运输车辆迅速关闭大灯,就近隐藏,这让美机多次无功而返。

  战至1953年,在志愿军猛烈攻势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联合国军只好提出停火请求。经过谈判,签订停战协定,宣告朝鲜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按照党中央指示,要留下一些人帮助朝鲜进行战后重建。王连生主动请缨,留在了朝鲜。

  “停战后,我所在的部队一部分继续待在朝鲜,帮助修水利、修公路、建房子。”王连生说,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城市四处是残垣断壁,连一幢完整的建筑都看不到,留守部队只能在山体里挖洞休息。

  “为了给朝鲜人民修建水利设施,有一名战友就牺牲在我面前。”王连生面色沉重地说,由于建设条件艰苦,缺少物资,受重伤的战友就这样牺牲了。

  化悲痛为力量,王连生和战友们继续投身到重建工作中。最终,他们修建的水渠被光荣地命名为“中朝友谊渠”。

  1957年,结束在朝鲜的援建工作,王连生回到家乡,投身到新中国农村建设事业中。

  “这是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这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王连生从箱子中拿出一个铁盒,深情地向记者述说着每一个荣光时刻。

  “现在的日子真是很好,土房变成了砖房,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你们要珍惜眼前的生活,要把国家建设好、保护好,这是很多人流血换来的……”王连生颤声叮嘱着。

  老兵永在,浩气长存。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王连生 军人 后勤保障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