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疾控发布提醒:低温寒潮天气来袭 这样做好健康防护

2025-11-19 06:37:16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低温寒潮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具有“双重性”,既可能造成急性健康损伤,更会加重慢性疾病,尤其对免疫力较弱的重点人群风险更高...

  记者 王江黎

  近期,强冷空气来袭,陕西省气象局发布了寒潮预警。为帮助市民尤其是重点人群安全度过低温期,11月18日,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本地气候特点与人群健康需求,发布低温健康防护提醒。

  警惕低温寒潮带来的健康风险

  什么样的冷空气才能被称为寒潮?根据《冷空气等级》标准,寒潮指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48小时、72小时内降温的日最低气温连续下降。

  低温寒潮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具有“双重性”,既可能造成急性健康损伤,更会加重慢性疾病,尤其对免疫力较弱的重点人群风险更高。从直接损伤来看,低温环境会使人体体表血管迅速收缩,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缓,皮肤及皮下组织易出现缺血、缺氧,进而诱发冻疮;若长时间暴露在严寒中,病情可能进展为深度冻伤,严重时甚至需面临组织坏死的风险。对特殊人群而言,寒潮的健康影响更为复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等慢性病的人群,低温会进一步增加身体代谢负担,可能诱发疾病急性发作。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别提醒,低温寒潮造成的健康损害存在约21天的滞后性,这意味着即使寒潮过境,健康风险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孕妇、儿童、老年人等敏感人群需持续关注身体状况,慢性疾病患者应坚持监测血压、血氧、心率等核心指标,一旦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

  不同人群健康防护各有侧重

  针对寒潮带来的健康风险,陕西省疾控中心依据《公众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指南》,结合寒潮天气特点,制定了分层分类的健康防护措施,既覆盖全人群通用要求,也针对重点人群给出额外注意事项。

  在全人群日常防护中,室内环境管理是首要环节。建议保持室内温度适宜、湿度适中,每天定时通风换气,防止室内空气污浊引发呼吸道问题;同时保障取暖安全,正确使用空调、暖气、电暖器、煤炉等取暖设备,使用煤炉取暖时务必安装烟囱并定期检查,防止煤气中毒,使用电取暖设备时需远离易燃物品,避免发生火灾或烫伤。

  衣物增减与户外活动需讲究科学方法。出入室内外时要关注温差变化,提前做好衣物过渡,避免因冷热交替引发感冒;外出时重点保护头部、颈部、手部、脚部等末梢部位,建议佩戴帽子、围巾、手套,穿着防滑保暖的鞋子。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强度,避开清晨、夜间等气温最低时段;若户外活动中出现手脚冰凉、体温偏低等情况,需立即进入温暖场所,更换潮湿衣物,优先温暖头部、颈部、胸部、腹股沟等核心区域,并及时补充温热的饮品。

  若出现持续寒战、体温低于35℃、肢体麻木僵硬、意识模糊、言语不清等低温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独居老人、困境人群等特殊群体,最好提前与家人、邻里约定联络方式,确保紧急情况时能及时获得帮助。

  外地来陕旅居人员,除关注旅居地的低温风险外,还需重视常住地与旅居地的温差,提前做好衣物准备和健康防护,降低温差带来的健康影响。

  据了解,为帮助公众精准掌握所在区域的低温健康风险,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低温健康风险预报平台”,该平台融合了气象监测数据与人群健康大数据,在制定风险等级时,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对长期温度水平的适应能力,发布的防护建议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公众可通过登录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或关注“陕西疾控”微信公众号,进入“环境健康服务平台”,点击“低温健康风险预报平台”,即可获取陕西省各地区未来3日的低温健康风险等级、具体影响及对应防护建议。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低温寒潮 健康防护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