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着力建设宜居城市

2025-10-17 15:03:23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 漫步靖边县城,城市变迁的鲜活图景扑面而来:老旧小区告别昔日斑驳脱落的墙面与坑洼不平的路面,加装的新电梯切实解决了老年人的出行难题;一条条“断头路”陆续打通,城区主次干道通行效率显著提升;公园广场举步即达,合理增设的停车位与有序投放的共享单车,让日常出行更加便捷舒心……...

  漫步靖边县城,城市变迁的鲜活图景扑面而来:老旧小区告别昔日斑驳脱落的墙面与坑洼不平的路面,加装的新电梯切实解决了老年人的出行难题;一条条“断头路”陆续打通,城区主次干道通行效率显著提升;公园广场举步即达,合理增设的停车位与有序投放的共享单车,让日常出行更加便捷舒心……

  近年来,靖边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建设“经济繁荣、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榆林副中心城市目标,通过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与居民生活品质实现同步提升,一个“城美、景优、民悦”的宜居新靖边,正翻开发展的新篇章。

  这幅宜居新景的生动缩影,在秋日的芦河畔得到最为鲜明的印证。

  秋日时节,靖边县芦河城区段景致宜人。河面碧波荡漾,不时有水鸟成群掠过,沿河木栈道整洁通畅,散步的市民络绎不绝,尽享微风送爽;周边生态湿地中,黑鹳、苍鹭等鸟类悠然栖息,为芦河秋色增添了一抹灵动。

  “过去河水又浑又有味儿,大家都绕着走。现在不一样了,水清岸绿,空气清新,每天来这儿跑步散心,心情特别舒畅。”谈起芦河的今昔对比,市民李欣瑜语气中满是欣喜。

  曾经的芦河城区段,因水体污染与生态退化等问题,一度制约着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为系统改善这一状况,靖边县启动了芦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治理范围南起南环路,北至污水处理厂下游生态湿地出水口,全长5.42公里,总面积约107公顷,总投资约9.39亿元。

  “项目治理突破了传统治理思路,统筹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水利工程、补水工程、绿化景观、生态修复与智慧水务六大类工程,既从根源上改善水质,也同步提升了沿岸的生态功能和休闲体验。”靖边县住建局副局长段咏慧说。

  如今,昔日的“臭水沟”已实现美丽蜕变,芦河两岸绿意绵延,步道系统连贯成环,形成一条集生态保护、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城市中央绿廊,成为市民日常漫步、亲近自然的理想空间。

  芦河的蜕变,正是靖边县“十四五”规划以来城市功能升级的生动缩影。该县聚焦“断头路”打通,累计新建市政道路13公里,目前全县城市主次干道达52条、总长131公里,城市交通“毛细血管”得到有效疏通,市民出行更便捷高效;同步推进基础配套完善,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成,城市防汛排涝能力显著提升;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城区天然气覆盖率达97%,为节能减排和环境改善提供有力支撑;此外,通过新建公园、广场,推进道路绿化与见缝插绿,城区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如今五台森林公园、芦河公园及30多处社区公园、广场相继建成,让城市“颜值”与生态品质同步提升。

  如果说芦河治理让城市“颜值”升级,那老旧小区改造则让民生“温度”升温。走进靖边县福乐园小区,曾经如“蜘蛛网”的弱电线路已入地,楼体换了新保温板,新装的电梯平稳运行。

  “政府的惠民政策实在好!”居民王子升看着小区新貌,难掩笑意。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靖边县的老旧小区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受限于当年的规划标准和长期使用后的设施老化,“冬季冷、雨季漏、排水堵、停车乱”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痛点。

  近年来,靖边县通过实地调研、居民座谈等方式,为老旧小区建立“诊疗台账”,精准掌握每个小区的“病症”与“需求”,有序推进改造。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争取补助金7000余万元,动员业主自筹近2000万元,分年度将35个老旧小区列入改造计划,改造面积35万平方米,惠及2576户近1万人。”靖边县住房保障中心副主任李晨平说。

  城市建设既要建得好,还要管得优。靖边县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注重以创新治理守护和谐宜居。通过建设城市管理综合平台,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城市治理,让管理更高效;规范便民摊点、增加停车位、投放共享单车、优化公交线路、创新垃圾收运模式,一系列精细化举措,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有序、更温暖。

  “下一步,靖边县将继续围绕建设‘榆林副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在补齐短板、强化功能、精细管理、优化服务上深耕细作,特别要突出民生导向,严守安全底线,让县城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县居民。”段咏慧表示。

  从芦河畔的生态之变到老旧小区的民生之暖,再到城市治理的精细之效,靖边县正以实实在在的城市更新成果,让“宜居”从愿景变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幸福。(白凌燕)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靖边县 宜居 共享单车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