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馆备受患者青睐
一脉知所有,一穴一针灸。提起中医,在大家印象中往往是白发苍苍、经验老到的老者形象。然而,如今在基层医疗一线,一批“90后”正迅速崛起,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满腔热忱,通过望闻问切解除患者病痛。在患者的口口相传下,这些年轻“老中医”愈受青睐,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中坚力量。
小小银针见真章
钱勇良的“祛病密钥”
近日,记者走进西安市未央区谭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门诊部走廊飘来阵阵药香,一旁候诊区的长椅上坐满了等候的患者。穿过候诊的人群记者看到,33岁的钱勇良医生正低头为一位患者诊脉,指尖轻搭腕间,目光专注。“您最近睡眠咋样?多梦吗?口干的情况有没有好转?”“没事,放轻松一点,心里不要有太大压力。”……看诊时,面对络绎不绝的患者、各式各样的病情,钱勇良总是不断与患者耐心交流,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的各方面情况,遇到较为紧张、焦虑的患者,他则会柔声安抚,让患者消除顾虑、安心就诊。
2016年,从甘肃中医药大学毕业的钱勇良背上行囊,一头扎进西北边陲的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五年的疼痛科淬炼、三个月自治区人民医院的进修,让他手中的银针逐渐有了“神奇”的力量。
“当时我趴在床上进行检查都困难,谁知三次针灸后就能转身了!”一位坐轮椅六年的老人至今仍激动诉说。当剧烈腰痛让他无法平卧时,钱勇良创新采用侧卧位针灸,仅十天疗程便让老人不再依赖轮椅,两个月后可独立行走。
从颈椎腰腿痛到焦虑失眠,从漏尿湿疹到心动过速,钱勇良的银针每每成为解除病痛的“钥匙”。
巧手仁心解病痛
尚倩的“闺女式”治疗
九年前,尚倩从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大医院就业的光环,扎根社区诊室。她深耕老年和儿童推拿技术,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在推拿床上铺就一条“照亮暮年温暖微光”和“无药童年”的健康之路。
吴奶奶每周来中心中医科治疗像“走亲戚”,尚倩边艾灸边听家常,手上祛病痛,言语暖孤心。老人感慨:“这手有热气,按完身上松快,心里亮堂!”尚倩更是化身健康管家,教社区老人居家按压足三里、盯降压药服用、嘱季节添衣,让一众老人有了“医生闺女”的安全感。
面对哭闹拒医的积食幼儿,尚倩巧用按摩球沙沙声、玉石刮板“画蚂蚁”化解恐惧,将推拿化为游戏:“给小肚子荡秋千,把不舒服送走!”孩子从抗拒到主动伸手,夜啼消、食欲增。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30岁出头的钱勇良与尚倩,虽面容年轻,却在居民口中被亲切称为“小钱老中医”“尚大夫老专家”,诊室墙上挂满的锦旗,也足见患者对这些年轻医生的认可。钱勇良和尚倩心里明白,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想让病人信赖一位年轻中医并不容易。“要赢得患者的信任,核心就是疗效。”尤其是年轻大夫,只有实实在在的疗效和细致的服务,才会赢得患者信任。这些年轻中医“火热”的背后更是他们坚持多年对中医经典的潜心钻研,是跟随多位名师博采众长的厚积薄发。
建队伍 搭平台 找名师
立体培养体系锻造人才
年纪轻轻的“郎中”凭什么在基层圈粉无数?记者从未央区卫生健康局了解到,近年来,未央区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师带徒”培养体系,为年轻中医成长搭建平台,近年来已选派40余名基层中医骨干到省、市中医医院进修学习,累计开展各类中医药培训30余期。“我们坚持人才为先理念,不断完善人才引育政策。”据未央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央区通过引进名院长、学科带头人、招录专业技术人才等办法,为辖区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建立起人才队伍,还需在社区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据悉,在未央区,全区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中医馆,1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设置了中医阁,其中省级示范中医馆3家,市级示范中医馆6家。这些基层医疗机构成为年轻中医成长的最佳实践平台。
建起了队伍、搭起了平台、找来了名师,年轻中医们也不负众望,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展现出新时代中医人的特色。
在基层,像这样的年轻“老中医”还有很多,他们迅速成长,在各自岗位上独当一面,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中医传承,为基层医疗事业注入新活力,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新生坚实力量。
文/图 记者 张黎娜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