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正在打包刚刚采摘的鲜切花。(记者郭旭摄)
张岩山捧起一尾刚刚捕捞上来的淡水白鲨。(受访者供图)
在红掌分拣包装区,工作人员正在直播卖花。(资料图片)
刚刚捕捞的澳洲淡水龙虾。
烹饪后的澳洲淡水龙虾。(受访者供图)
记者 郭旭
谁说西北养不活热带鲜花?谁说热带水产不能“定居”古城?当你还惦记着临潼石榴、户太八号、周至猕猴桃这些“老牌明星”时,一批意想不到的“隐藏款”特产,正在西安的田间池畔悄悄生长、破圈而出,成为西安现代都市农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临潼区澳洲淡水龙虾鲜活上市,高新区淡水白鲨灵动畅游,西咸新区热带彩掌娇艳欲滴,鄠邑区的羊肚菌撑起“致富伞”,秦岭脚下更有蓝莓酸甜、茶香沁人……这些“隐藏款”农产品,不仅拓展了农特产的物理边界,打破了人们对西安农业的传统认知,更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澳洲淡水龙虾 “定居”古城
秋风起,鱼虾肥。
眼下正是澳洲淡水龙虾的丰收季,走进临潼区新丰街道的一家繁育基地,连片的养殖池波光粼粼,负责人王旭升用网捞起几只张牙舞爪、泛着蓝色光泽的澳洲淡水龙虾,笑着介绍:“这龙虾最大的能长到三四两,体型比成人手掌还宽!”
今年,基地10万斤澳洲淡水龙虾已陆续起捕上市,这批“本地虾”个体大、肉质紧实Q弹、出肉率高,为市民的秋日餐桌添上了一道高品质水产新选择,深受消费者青睐。
谁能想到,原产于热带地区的淡水龙虾,如今会成为西安临潼的“土特产”,还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这背后,离不开王旭升十余年的坚持与探索。“澳洲淡水龙虾对生长环境要求高,池水温度、溶氧量、pH值,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稍有疏忽就可能‘全军覆没’。”2013年,他首度引种,因经验不足,1500斤种虾尽数死亡。
挫折没有击垮他。经过慢慢摸索,他结合关中气候特点,创新推出“池中池”养殖模式——在大池塘内搭建局部大棚,形成独立的“小池塘”环境,通过大棚保温让虾苗提前进入适宜生长的温度区间,等到外界气温稳定后,再将虾苗转入大池塘继续养殖。这一举措,让澳洲淡水龙虾在临潼的生长周期延长了一个多月,不仅解决了北方养殖的温度难题,还大幅提升了龙虾的产量与品质。
基地已建立一整套内陆地区澳洲淡水龙虾工厂化养殖繁育技术体系,带动了周边农户参与养殖、就业,形成了从种苗培育、养殖管理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这条产业链已从池塘边延伸至市民餐桌。王旭升不仅在池塘边开起了龙虾体验店,还在曲江新区开设了一家蓝龙虾餐厅,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极速连接,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全省养殖500余亩,让本土鲜虾成为农民增收的“火红产业”。
淡水白鲨 养在“温泉”里
同样在跟“地域限制”较劲的,还有西安东大地热水综合养殖场的“新掌舵人”——“90后”海归张岩山。
走进养殖场,水畔静坐的垂钓者悠然自得,不时有几尾通体银白的鱼儿跃出水面。张岩山介绍,这些姿态优雅的白鱼是原产东南亚的热带鱼——淡水白鲨。虽其名带“鲨”,但并非真正的鲨类,且性情温和,因生长快、病害少、效益高,加上外形美观,观赏性十足,成了养殖“潜力股”。
不过,淡水白鲨也有“小脾气”:天性胆小、易应激,不宜长途运输;对低温耐受力弱,最佳生长水温需维持在25℃至32℃,在西安自然越冬几乎不可能。
如何让这群“娇客”在西安安然过冬?张岩山揭秘:“高新区东大镇拥有地热温泉这一特色资源,为热带鱼养殖提供了独特条件,水温最高能到90℃,通过精准调控,鱼池温度能始终稳定在26℃左右。”
除了淡水白鲨,养殖场还养殖了罗非鱼、淡水蓝鲨、石斑鱼等多种热带鱼品,前年更引进了澳洲银鲈。“据我所知,像我们这样在北方规模化养殖澳洲银鲈的,独此一家。”张岩山话语中难掩自豪。
如今,张岩山不再局限于“养鱼卖鱼”,而是将生产养殖、休闲垂钓与农家餐饮巧妙结合,把养殖场打造成了集渔业生产、休闲体验、美食消费于一体的综合场所,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品尝到新鲜的热带鱼类。目前,养殖场年产鱼苗近300万尾、商品鱼50多吨,年产值超300万元,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让热带鱼在北方“游”出了一条致富路。
热带鲜花 在北方“开花自由”
西北种不出热带鲜花?这个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
在西咸新区,藏着一座“超级花园”。占地110亩的基泰园艺特色设施农业产业园年产鲜切花达1450万枝,正装点着无数家庭的客厅与案头。
智能温室内,红色、白色、粉色等多个品种的彩掌整齐生长在花泥基质中,不见传统种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感满满的“数据化呵护”。
“以彩掌为例,它原产于哥伦比亚的热带雨林中,性喜温暖,在西安的自然环境下难以越冬,更无法在春节等鲜切花销售旺季产出。”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引进了全球先进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整个温室只需一人监管。只要预设好生长目标,就能让花卉始终处在最佳生长环境中,精准又高效。”
整个园区通过智能化管理,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智能系统替代人工巡检,人工岗位主要集中在采收、植株管理和分拣包装线辅助作业。玫瑰温室只需1名技术员搭配若干工人,红掌温室更只需1名技术员和2名工人即可高效生产,较传统模式节省30%以上人工作业量。
满了城市“菜篮” 鼓了农民“荷包”
除了龙虾、淡水白鲨、彩掌,一批农业“隐藏款”特产正逐渐成为西安农业的“新名片”,让古城的“都市农业”变得前所未有的生动多彩,也让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花瓶子”有了更多“西安产”的高品质选择。
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绿浪农业示范基地的数智方舱里,4个月就能收获一茬天麻,产量抵得上5亩山地一年的产出,未来有望实现一年四茬,产量会更可观。更可贵的是,它打破了季节、海拔、土壤的诸多限制——在沙漠、戈壁,甚至偏远山村的空地上,只要通上电,天麻就能365天不间断生长。从成功种植金耳,到尝试培育兰花、松茸等高价值作物,科技赋能方舱让“小空间、高产出”的农业新路愈发清晰;
在鄠邑区蒋村镇,曾经的闲置农田如今种满了羊肚菌。当地农户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采用大棚温控技术,让喜温喜湿的羊肚菌在北方扎根,成了村民眼中的“致富菌”;
在长安区王曲街道高家湾村的“魔法菜园”,紫色大白菜、太空南瓜、彩色水果萝卜等新奇品种让人眼花缭乱。基地负责人李文辉的微信名“李员外”已小有名气,光去年春节期间的蔬菜礼盒就卖了1500盒,净利润30多万元……
对于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现代都市农业意味着什么?它既能深度融入城市肌理,以农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又能跨越山海界限,让“热带风味”直达西安人的餐桌。
这些“隐藏款”能从“小众尝试”长成为“特色产业”,并不是偶然,背后是西安农业思维的整体转变——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从“单一种养”到“融合经营”。
技术是第一个敲门砖。无论是对“池中池”等新技术的探索,还是方舱技术和智能温室的精准控制,都体现了利用科技手段突破自然限制的智慧,在都市周边实现高效生产。
更深层的动力,来自产业链的“跨界融合”。从养鱼到“垂钓+餐饮”,从种花到观光体验,农业的功能被极大拓展,实现了一产向三产的延伸,促进了城乡融合。
从资金补贴到技术指导,从品牌认证到市场推广,政策也在背后“推一把”。例如“临潼淡水龙虾”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大大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和推广价值。
不过,“好酒也怕巷子深”。要想让“隐藏款”真正变身“常驻款”,还得接着下功夫:
科技要继续“深挖”,选育更抗寒、更适合本地的新品种,培育引进更多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农人”,扩大物联网、智能管理等“黑科技”应用,让整条产业链更“聪明”;
品牌要会“讲故事”,推动更多产品做地理标志认证,打造有记忆点的区域品牌,通过互联网传播让“土特产”变成“抢手货”;
融合要再“破圈”,推动“农业+文旅+教育”深度结合,打造更多像“龙虾节”“稻田艺术节”这样的爆款业态,让农村有看头、农业有玩头、农民有赚头。
秋分时节,丰收不只在田野,更在思路的破局与产业的焕新。这些悄悄生长的“隐藏款”农业特产,不只是食材或花卉,更是西安发展智慧化、现代化农业的生动注脚。这片土地上,正在生长着新的希望。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