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瑞
2025年9月20日是第37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主题为“口腔健康,全身健康”,副主题为“减糖控体重,护牙促健康”。糖作为日常饮食中常见的成分,与口腔健康密切相关,糖虽然不能直接腐蚀牙齿,但它是口腔致病菌的重要能量来源。
9月19日,记者采访了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预防科主任医师轩昆,请他详细讲解了糖是如何损坏牙齿的,并介绍了简单实用的口腔保健方法。
我们都知道“糖吃多了容易蛀牙”。当摄入含糖食品或饮料后,糖分容易滞留于牙面、窝沟、龈缘及牙缝等清洁死角。这些糖被口腔中的细菌(如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利用,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口腔局部酸度迅速上升,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如钙、磷)就会被溶解流失。需要注意的是,频繁吃甜食、喝甜饮料,即便每次量不大,也会让口腔长时间处于酸性状态,使得牙齿表面反复被酸蚀。而唾液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中和酸性、修复牙齿,会大大增加蛀牙风险。
除直接导致龋病外,高糖饮食还会间接促进牙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糖类物质为口腔中的细菌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细菌在分解糖的同时,会产生一种黏稠的物质,这种物质像胶水一样,能够吸附细菌、食物残渣等,混合形成牙菌斑。如果平时清洁不到位,牙菌斑会变硬成为牙石。牙石表面粗糙,更易附着新的菌斑和色素,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牙龈炎,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症状。如果牙龈炎不及时治疗,炎症会损伤牙周组织(包括牙周膜和牙槽骨),诱发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此外,高糖环境还会打破口腔微生物的平衡,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尤其是白色念珠菌。
做好饮食管理。专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减少高糖食物(如糖果、蛋糕、饼干)和酸性饮料(如碳酸饮料、果汁)的摄入量和摄入次数。补充水分时建议饮用白开水、无糖茶或无糖苏打水,少饮用含糖饮料。吃甜食时可与正餐一起,避免在两餐之间或睡前频繁进食甜食,缩短牙齿接触酸的时间。此外,还可以咀嚼无糖或木糖醇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帮助清洁口腔、中和酸性,降低蛀牙风险。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有效并及时清除牙菌斑是预防口腔疾病的关键,个人的口腔卫生习惯会直接影响糖和菌斑在口腔中存留的时间和数量。建议大家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并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每次刷牙至少两分钟以上。尤其要重视睡前刷牙,因为夜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龋病风险显著增加。同时,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这是牙刷难以刷到的地方,也是菌斑和疾病的高发区。根据口腔情况,必要时可以用漱口水帮助控制细菌。刷牙时使用含氟牙膏。氟能够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帮助修复早期蛀牙,还能抑制细菌产酸。因此,每天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是非常有效的防蛀牙方法。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建议成年人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口腔检查,让牙医全面评估,及早发现和干预蛀牙、牙石和牙龈炎等口腔问题。洁牙能清除刷牙去不掉的牙菌斑和牙石,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牙龈炎。
除了日常的认真刷牙和使用含氟牙膏,儿童、青少年以及口腔易患龋病人员还可以通过专业的医疗手段获得更强力的防护,窝沟封闭和涂氟是两种核心措施。窝沟封闭由医生操作,使用安全树脂材料将后牙咀嚼面上深邃的沟隙封闭起来,犹如给牙齿的薄弱部位穿上“铠甲”,从根本上杜绝食物残渣和细菌的滞留。而定期涂氟则是医生将高浓度的氟化物涂抹于牙面,为牙齿提供全身性的“保护膜”。
轩昆说,科学控糖的核心在于理解“频率胜于总量”的原理,并采取综合策略,减少含糖零食的摄入频次、选择健康的代糖产品以及饭后及时清洁口腔,是阻断糖致龋齿链式反应的关键三步。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