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夜空绽放科技浪漫 西电团队打造中国首次“人工流星雨”

2025-09-20 05:17:15  来源:西安新闻网  


[摘要]在科学研究领域,“人工流星雨”的成功发射,让人类首次具备向空间主动注入物质的能力...

学校部分师生与“信使号”流星雨试验火箭合影

“人工流星雨”的轨迹划破夜空(长曝光堆叠合成)

  日前,英仙座流星雨迎来年度极大值,戈壁深处的夜幕却因一场科技奇观更添璀璨。8月12日22时30分,“信使号”流星雨试验火箭直冲云霄,在高空绽放60簇炽烈光团。这些“人工流星”与自然流星交相辉映,缓缓洒落于深邃天幕,标志着中国首次“人工流星雨”试验圆满成功,沙漠环线上数千名游客共同见证了这一震撼时刻。

  这场夜空盛宴的缔造者,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谢楷教授带领的“空天电子技术”团队。长期以来,他们穿梭于实验室与戈壁之间,以千百次仿真试验积累技术微光,将冰冷的推进剂、芯片与算法,转化为这场可触可感的“流星雨”。

  科技“复刻”流星雨有何意义?

  自然流星的随机浪漫引人向往,为何要耗费心力以科技“复刻”?

  谢楷教授的解读揭示关键:“掌握人工造流星的技术,本质是拥有调控天象的能力,其价值远超表面浪漫。”

  在科学研究领域,“人工流星雨”的成功发射,让人类首次具备向空间主动注入物质的能力。团队可向特定区域发射人造流星群,人为扰动、干预电离层;还能在流星燃烧时注入稀有示踪离子,通过观察示踪离子的扩散轨迹,探究高层大气与电离层中未明确的物质输运、能量耦合机制,为空间科学、地球物理、电磁学等领域开辟新研究路径。

  应用层面,自然流星在高空烧毁后形成的“流星余迹”,可反射无线电波实现“流星余迹通信”——这种方式隐蔽可靠,是极端条件下的储备通信手段,能在常规通信中断时保障远距离保底通信。但自然流星存在时间短、出现概率低,数据传输率仅约2kbps(每秒100个汉字),发送一条短信息常需等待数小时;而“人工流星”可精准调控位置、时间与数量,还能通过调配燃烧成分,让尾迹电子密度更高、持续时间更长,实现信息连续传输,为应急通信主动“补给”。

  “人工流星”如何诞生?

  打造“人工流星雨”,远非将燃烧物送上天那么简单。团队首先要突破两大核心技术:一是通过火箭推进,让“人工流星”达到与自然流星相当的初始速度和高度;二是借助特殊高能化学反应,模拟自然流星数千摄氏度的高温燃烧过程。同时,为区分自然流星、满足观测需求,需在燃烧物质中掺入含特征光谱的金属示踪剂。此外,高速投放、气动稳定、热焰防护等难题,曾让项目险些在发射申请阶段夭折。

  关键时刻,谢楷团队主动攻关,聚焦新一代流星燃料点火发射系统。基于长期等离子体技术积累,团队创新提出全新点火机理——利用特定频率强电场与含能材料中高价氧化学键产生共振效应,将传统“点火”变为“发火”。这一突破让化学反应从物质内部激发,不仅实现含能物质“冷态”发火与真空环境可靠引燃,更将电能消耗降至传统火工品的1/50至1/100,满足60枚流星簇同时发射的电流需求。

  试验推进中,时间压力接踵而至。团队需在极短周期内完成从概念验证、系统研发、地面试验到上天应用的全流程攻关,还要实现技术成熟度从3级到6级的“三跳级”。为此,他们将电气系统研发节点精确到天,为试验火箭定名“信使号”,采用二级固体火箭改装方案——在原二级火箭位置加装专用发射舱段,内置60个径向排列的流星体发射装置。

  为赶在8月12日发射Deadline(最后期限)前交付,团队面临更大挑战:电气系统总装测试流程环环相扣,无任何弹性时间,按原计划推进必将延误;缩减环境试验则不符合航天规范。工艺负责人张宝老师果断决策:拆分热密封工艺与后续测试,让“工艺在路上完成”。点火器需特殊耐热材料密封(承受瞬时1000℃高温),而材料固化需24小时——团队在材料初步固化4小时、确保不流淌后立即启运,利用运输时间完成剩余20小时固化,抵达总装地后补全后续试验,成功抢出关键时间窗口。

  8月12日22时30分,搭载60颗“人工流星”的火箭准时发射。火箭升空后,60颗流星分批次在预定高度绽放,观测团队不仅记录下30枚流星簇同时绽放的震撼瞬间,还捕捉到“人工流星”与自然流星同框的画面,精准验证了二者光谱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的任务目标。

  此次“人工流星雨”试验,不仅实现点火机理、高效调控等多项技术突破,更开创“前沿需求驱动、教学科研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航天技术应用与人才培育写下新注脚。

  文/记者任娜 通讯员刘思琦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人工造流星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