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三公九卿官制体系的秦封泥拓片,每一枚都对应着具体的官职。 受访单位供图
西安市考古研究院近日公布一项研究新成果,在相家巷遗址出土的万余枚秦代封泥中,发现了“丞相等三公”封泥,确凿印证了《汉书·百官公卿表》等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体系,为研究中国早期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
据介绍,相家巷秦封泥发现于1996年,共出土封泥11348枚,其中编号H25的地点出土2833枚。这批封泥保存完好,材质、颜色、形制多样,印面多以田字界格为主。
封泥品类分为:中央职官类(1925枚),包括“丞相”“廷尉”“少府”等核心官职;地方职官类(320枚),涉及21个郡的地方官员;其他类(588枚),包括私印等。体系完备,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治理网络,出土封泥显示,秦代已建立完整的中央地方官制体系:中央层面的封泥涉及祝祷、医疗、水利、税收、警卫、马政、车舆、刑辟、修缮、度量衡、粮储、礼乐、兵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地方层面的封泥涵盖21郡,北至上谷郡,南至洞庭郡,西至陇西郡,东至会稽郡,包括“四川大守”“九江大守”“雁门铁丞”等职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栎阳左工室”“栎阳右工室丞”封泥反映了地方手工业的发达;“西盐”封泥证实了盐官设置;“雁门铁丞”封泥体现了冶铁管理体系。
根据出土遗物判断,H25坑位的年代为秦末汉初。相家巷遗址集中出土如此大量高等级官印封泥,表明该区域附近应存在一处重要的中央办公场所,可能与秦甘泉宫有关。专家指出,出土的封泥首次以实物形式完整证实秦代“三公九卿”中央官制,展现了秦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治理体系,为研究秦代公文传递、行政运行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使文献记载的秦汉官制获得了实物印证。(记者 张潇)
延伸阅读
三公九卿制是什么?
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中央官制体系。
“三公”为行政中枢:丞相(总理政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监察秘书)。“九卿”分理各项事务:包括廷尉(司法)、少府(皇室事务)、治粟内史(财政)等九大职能部门。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