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非遗新韵:传承中的焕新之路

2025-10-18 09:50:29  来源:新华网  


[摘要]在陕西省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色彩鲜艳、针法灵活的阿寿刺绣历史悠久,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荔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频

  ■砚融生活,焕发非遗时代光彩

  易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历史上素有“南端北易”之称。

  59岁的邹洪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30多年前,邹洪利是河北省易县防疫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制作砚台仅仅是他的一个业余爱好。但随着对易水砚的热情越燃越旺,他下定决心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

  然而,当时的邹洪利却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与之相伴的砚台用得自然也少。

  作为应对,邹洪利对创作思路和手法进行了重塑,提升易水砚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邹洪利的女儿邹天然,如今在父亲的指引下,正努力将易水砚“推”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一系列的全新尝试,让易砚产业迎来新机。

  ■艺传邻里,拓宽以文兴业之路

  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中山门街道东三路社区,“妈妈岗”非遗手工坊让非遗融入就业创新实践。手工坊系统开展手工盘扣等易学易制的非遗项目培训,将传统手工艺转化为可居家完成的订单任务,为社区居民搭建灵活就业平台。

  在陕西省大荔县羌白镇阿寿村,色彩鲜艳、针法灵活的阿寿刺绣历史悠久,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荔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妈妈和姑姑的影响,王新丽从儿时起就对刺绣产生了浓厚兴趣。心灵手巧的她借助非遗工坊让这门古老手艺焕发光彩。

  在保护传统刺绣这一初心的驱动下,王新丽的非遗工坊越做越红火,阿寿村喜欢刺绣的妇女经常聚在这里探讨刺绣技法、样式。

  ■面塑破圈,激活非遗青春表达

  仅需几分钟的时间,一个小小面团就在张倍源的巧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头像。从海外求学的游子到面塑“破圈”达人,十年光阴里,他将面塑与动漫、演艺等艺术表现形式广泛融合。

  文化价值与市场生存如何兼顾?这是横在每一位非遗手艺人面前的共性困境。张倍源没有困在工作室的方寸天地,而是主动转身,向最具活力的青年人询问破局的答案。

  从动漫到体育,跨界探索让张倍源的创作空间不断扩大。在大型演出《无界·长安》中,他做出了更颠覆性的尝试——端着面塑踏上舞台。

  统筹:李杰、王健、李佳琳

  编导:王梁

  包装:夏勇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传承 焕新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