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的人物、真实的历史、感人的细节……从现实走向屏幕,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一段段仿佛能触摸到的岁月,《老红军的故事》系列短视频让你跟着老红军的脚步,一起走进那段峥嵘时光,不知不觉就被他们的坚韧、勇敢与家国情怀深深打动。
连日来,延安育才红军小学以 “红色育人、育才铸魂” 为导向,组织全校师生集中观看该系列短视频,在观看过程中,师生们神情专注,被视频中老红军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所感染,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那段革命岁月的艰辛与不易。
师生热议
观影结束后,延安育才红军小学贾海娃校长表示:观看《老红军的故事》,不仅是生动深刻的全民党史与革命史教育,更让我们深化对“红色育人”路径的思考——如何将抽象红军精神转化为青少年成长养分,助其懂“信念”、立“传承”之志?今后我们将以“课程+实践+文化”三位一体模式为抓手,开发《延安精神》等校本课程、组织学、讲、唱、寻、演、培“六字诀”主题活动、借校园阵地造红色氛围,同时善用新媒介、推动家校社协同,引导青少年实现情感共鸣与行动转化。
张世玲老师表示:“一个个故事勾勒出老红军们跨越雪山草地的长征足迹,让‘信仰’二字愈发触手可及。” 雪山上的战士在严寒中被“向着红旗前进”的信念凝聚力量,从积雪齐腰的山巅到沼泽遍布的草地,从相互搀扶的跋涉到干粮让渡的坚守,用行动诠释了红军“绝境不屈” 的品格。她认为,这些故事让长征精神走出传说,成为普通人践行信念的鲜活教材,正是新时代奋进路的精神火种。
党温荔老师则聚焦影片《隐蔽战线建功勋》中的“无名英雄” 感慨万千:“暗夜里的潜行,比硝烟中的冲锋更需孤勇,那些‘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儿’的身影,这些故事比宏大战场更震撼。” 她特别动容于新时代践行奉献的人们,“他们用行动诠释‘英雄精神不是过往,是顺境中的不松懈、平凡中的勇担当’,这正是我们后辈最需要的信仰滋养。”
《老红军的故事》在学生中的反响同样热烈。五年级四班的汤乙驰同学观看了吴健奶奶的事迹,满心感动:“她原名邬贻楣,舅舅是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烈士。幼时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长大后和李大钊之子假扮夫妻,在危险的环境中坚持斗争。” 他坚定表示,要学吴健奶奶的勇敢乐观,珍惜当下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年级四班刘泊含同学对《邬贻楣,隐蔽战线建功勋》的故事深有感悟:“邬贻楣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枪战,却藏着非凡坚守——以普通身份作掩护,用街头相遇传信号,把使命融进日复一日的平凡。隐蔽战线的功勋不求鲜花掌声,连成就都难与家人分享,这份匿名奉献是最纯粹的信仰实践。”他表示,要铭记这些 “无名星火”,在追逐个人成长时不忘安宁来之不易,用行动传承这份精神力量。
五年级六班的张子涵同学观看抗日战争红军老战士电影后,心潮澎湃:“历史长河中,刘朱梁爷爷的事迹如星辰闪耀。面对敌人围堵,他在枪林弹雨中毫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气概,深深灼烧着我的灵魂。” 她坚定表示,新时代少年虽无需面对枪林弹雨,却要接过 “奋斗” 的接力棒,在生活中勇担责任,让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用奋斗书写这代人的荣光。
据悉,延安育才红军小学(又名延安育才学校)是于1937年在延安时期创办的一所中央保育小学,是成长在革命摇篮中的历史名校。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成为学校独有的精神文化标识,先后自编自导了《红色小战士》《小红军北上》《鸡毛信》等5部红色微电影和大型历史情景剧《延安岁月》,让红色基因从小融入学生血脉。(图/文 各界导报记者赵婧 贺鹏飞 白小芳 视频 三秦都市报)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