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晓梅
民营经济发展,事关高质量发展全局。翻阅2025年上半年陕西民营经济“成绩单”,可圈可点:
民营经济主体增至580多万户,约占全省经营主体总量的97.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均提升0.3个百分点,至49.8%;
民间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增速高于全国14.4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速均超30%;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1.42万家,约占高技术企业总量的85%。
“民营企业发展,一方面与经济发展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企业发展信心、营商环境、政策落实、投资取向等紧密相关。”陕西省总商会轮值副会长、陕西宇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魏云章说。
亮眼的民营经济半年数据,折射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民企在发展生态优化中增活力——
“因为切实感受到陕西的营商环境好,我们决定‘扎根’这里,不仅把公司从江苏迁了过来,而且把上下游合作企业也带了过来。”10月9日,陕西永丰特种纱线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华说。此时,在汉阴县该公司新建的智能化纺织车间里,机械臂精准抓取成卷的纱线,通过空中轨道送往打包区。
孙华这一来,不仅给安康的纺织服装产业增加了一条“POY原丝—PBT加弹丝—高弹包芯纱”产业链,还填补了陕西包芯纱线生产的行业空白。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加速建设的背景下,各地千方百计“拼”营商环境、竭尽所能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从业人员素质高、忠诚度高;生产生活成本低,用地、用工、居住成本相对低;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好;物流人流信息流流动快、进出快、转换快;产业配套强、科技支撑强……自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开展以来,陕西营商环境凸显出这五大优势。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今年,陕西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的重要抓手之一。上半年,陕西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围绕发展环境、政策保障、要素供给等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以更优的营商“软环境”,支撑、服务打好“八场硬仗”。
从2023年新增97万多户,到2024年新增71万多户,再到截至今年6月底总量增至580多万户,民营经济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在陕西涌现。许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的企业,选择落户陕西。
有“阳光雨露”、有“肥沃土壤”,民营企业才有信心、有干劲,在陕西各个领域施展手脚。
民企在新兴产业崛起中担当主力——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有一批企业占据领头羊的位置。
“航空、军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对民企开放,产业升级需求为民企发展提供了沃土。”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鹏表示。随着该公司新建的西安航空基地先进航空零部件智能互联制造基地投用,航空制造领域的一个“卡脖子”问题迎刃而解。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但支柱产业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推进高质量发展,陕西立足实际,掀起了一场产业提质升级的变革。
这场变革中,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要“落子”。明确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路线图”,制定时空信息、商业航天等十几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要求省属企业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强力支持……陕西下足力气,不惜“血本”。
来看数据。2023年和2024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3%、5.8%。今年上半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这几年,陕西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比亚迪、吉利等纷纷在这里建厂。”因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陈锌铨从总公司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来到西安,担任子公司西安银轮新能源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一职,负责公司在西安吉利产业园3条生产线的建设、生产等业务。
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则看中了陕西低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优势,在丹凤县投资建设高端无人机制造产业园,如今已建成多条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
民营企业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卡位”入链,反向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步步壮大,成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截至今年6月末,陕西民营企业已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3.2%,拉动全省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民用无人机、3D打印设备等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量的积累带来质的跃升。眼下,陕西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正加速向集群化发展。
民企在创新潜力释放中站C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来自科技创新。
“当前全球创新版图正经历深刻变革,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已成为陕西发展的必答题。”6月19日,省社科院发布《陕西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省社科院副院长王建康表示。
创新已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也是底气所在。
“十四五”以来,陕西全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良性循环:聚焦平台建设,推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等建设;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聚焦成果转化,实施“三项改革”;聚焦化解资金难题,重塑创业投资生态,培育壮大“耐心资本”;聚焦场景应用,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行动……到2024年底,陕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第十一、西部第一。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打好“八场硬仗”任务,首要任务是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以持续释放创新潜力。
“陕西科教资源丰富,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加上近年来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落地显效、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陕西的吸引力越来越强。”秦商总会副会长、山西聚德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厚德说。
创新潜力的释放,为民营企业在陕西发展创造了机遇。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中的占比超过80%,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让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陕西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民营经济活,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就更足。
“全省民营经济总体呈现趋优向好、加快发展的态势。但是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民营经济规模、结构层次仍有差距。”省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刘斌说,针对短板和不足,8月中旬,陕西新推出4项工作机制和7条措施,力争到今年底,把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占比再提升0.2个百分点,届时民营经济在陕西经济“盘子”中的占比不低于50%。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