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凝聚智慧力量 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摘登(二)

2025-09-11 08:32:38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大会书面发言摘登(二)...

  建设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先行区

  □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

  一、聚焦两大研究,推动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强化基础研究。坚持“基础学科攻坚+交叉学科突破”双轮驱动,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陕西实验室体系建设,打造“航母级”研究平台。持续强化应用研究。围绕铝镁材料等优势产业,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二、聚焦三大重点,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化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等,提升产业高端化水平。加强钢铁、化工、建材等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和绿色装备研制,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链式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打造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优先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成长型未来产业,提前布局类脑智能、基因技术等潜力型未来产业。

  三、聚焦四大改革,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围绕“技”深化改革。扩大“三项改革”试点范围,赋予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围绕“人”深化改革。完善多元化育才引才和人才激励奖励机制,打造西部人才高地。围绕“钱”深化改革。支持西安创建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科技信贷“量增、面扩、价降”。围绕“数”深化改革。推进数据采集归集,探索建设数据交易场所。

  构建多模式协同生态

  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 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

  一、破壁强基,提升转化驱动力。在省级层面搭建“跨部门协同+全域共享”的一体化统筹平台,编制全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专项规划,实现政策制定“一盘棋”、资源调配“一张网”、创新协同“一条心”。推动“三项改革”向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延伸,探索“需求牵引+全链赋能”的成果转化新路径,搭建一批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贯通式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二、创新联动,激发协同创造力。加快构建跨区域利益共享新机制,通过产业税收转移、GDP核算、基础设施建设、飞地经济合作等成本分担、利益分享机制,完善西安与周边城市的产业梯度与利益补偿机制,推行“研发在西安、转化在周边”的协同创新模式。同步实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行动,推动高校教师与企业科研人员“双向循环流动”,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潜能与活力。

  三、优化体系,提升创新承载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占比、创新成果产出等指标纳入企业激励体系,形成“创新者受益、落后者追赶”的良好氛围。实施跨领域、跨产业、跨集群深度融合工程,鼓励各市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打造智能制造、智能网联等新兴应用场景。

  构建绿色低碳消费长效机制

  推动“十五五”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 台盟陕西省委会

  一、优化市场机制,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支撑。设立省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能效提升、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推动绿色低碳产品从设计、生产到供应链全环节的成本优化。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绿色技术改造投入,将节能降碳效益内化为成本优势。健全与能效、水效和“含绿量”挂钩的阶梯式消费补贴机制,对不同能效产品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

  二、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绿色消费内生动力。加快碳普惠方法学开发,将“碳惠三秦”平台场景拓展至绿色消费、垃圾分类、节水节电、旧物回收等领域。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碳普惠体系,探索“碳普惠+文旅”融合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消费品牌。建立陕西省碳积分兑换标准和规则,构建多元化碳积分价值实现路径,将良好的绿色行为记录转化为信用资产。

  三、健全认证体系,构建统一绿色标识。整合现有各类绿色、低碳、有机、节能、节水等认证,探索建立统一的“三秦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积极跟进国家关于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的部署,在重点行业率先试点推广“碳标识”。逐步整合规范“绿色产品认证”“碳标识认证”等市场上的各类绿色标识,形成“一个标准、一个标识、全省通用”的格局。

  科技引领 产业赋能 人才驱动

  深化“十五五”城乡融合发展

  □ 台盟陕西省委会

  一、完善区域规划,推动城乡空间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发展统筹协同,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城乡发展定位和方向。优化城乡公共服务布局,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可及性。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宜居宜业的城乡空间。

  二、借助数字平台,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加大对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5G网络、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简洁、便利的城乡要素对接数字平台,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和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加快数据整合与流通速度,支持区域城乡融合发展。

  三、依托产业基础,加快种业科技成果运用。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引领作用,组建省级农作物育种创新联合体,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速构建现代种业创新生态,加强种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种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健全投入机制,助力城乡劳动结构均衡。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完善就业政策,帮助农村劳动力更好地融入城市就业市场。提供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投身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村注入新活力。

  坚定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积极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省工商业联合会

  一、加强自主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重点行业建立公共研发平台,为中小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创新提供技术源头供给。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创新产品迭代应用。引导民营企业构建更加开放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完善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治理结构进行改革,提升民营企业治理水平,打造“百年老字号”。帮助支持民营企业优化治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监督,筑牢企业守法合规经营底线。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等相关改革,促进行业上下游和企业内部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持续拓展“陕企通”平台功能,实现政策匹配推送、在线申报、办理进度查询等全流程服务。

  三、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家深刻洞察市场需求,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把握企业创新方向,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从而催生、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入挖掘优秀民营企业家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让民营企业投资兴业更有信心、更加安心。

  筑牢公共卫生防线

  全面推进健康优先发展

  □ 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

  一、完善健康优先的制度设计与政策体系。加快构建符合省情、科学规范的健康优先发展指标体系,突出健康影响评估、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等综合指标。在政策保障方面,建立与经济发展和健康绩效挂钩的卫生健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完善配套法规体系,强化依法治理,为健康优先战略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二、系统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强化医院精细化管理,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医学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深入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构建有序就医新格局。创新医防协同和融合机制。推动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在服务团队、信息数据、服务项目、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三、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供给。持续巩固和深化疾控体系改革成果。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职能优化和标准化建设,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加强妇女儿童健康保障。严格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支持妇幼保健机构提质扩容,营造婚育友好社会氛围。健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省、市、县、乡四级服务网络,重点加强儿童、青少年、老年人、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干预。

  完善我省社区治理体系

  提升为民服务综合效能

  □ 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一、突出党建引领,把牢治理方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体系。

  二、优化治理机制,提升协同效能。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厘清权责边界,确保社区有权办事、有能力办事。加强社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的沟通协作,协同解决社区治理的复杂问题。

  三、聚焦群众需求,增强服务温度。持续完善社区养老、托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居民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机制,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激发多元参与,凝聚共治合力。健全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议事协商活动。加大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培育和支持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五、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智慧水平。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社区治理数据的互联互通。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和多场景应用,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六、夯实基层基础,建强骨干队伍。根据社区人口规模和事务量合理核定社区工作人员岗位数量,完善社区工作者选聘、培养、管理、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关心关爱等措施。

  以壮大县域经济为动能

  推动陕西“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咸阳市政协

  一、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健全完善分类指导的政策措施,制定全省县域差异化招商引资指导目录,完善“一县一策”事项清单。制定全省统一的“县域经济服务综合体”标准,健全县域沟通与协作机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形成“一盘棋”格局。

  二、聚焦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壮大,打造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农文旅服务业名县。推动工业产业从资源依赖向科技赋能转变,加快形成现代能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一批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三、强化要素保障,提高园区建设水平。加强园区统筹规划和管理制度改革,持续加大园区整合力度,推动园区市场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加快金融、财税、物流、电子商务、中试基地等政府服务和生产服务组织体系向园区下沉,为市场主体打造“全天候”“拎包入住式”的服务体验。

  四、深化城乡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县城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发展一批产镇相融、宜居宜业的省级工业镇、农业镇、商贸镇、文旅镇和特色镇,强化镇级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商业设施、金融网点、便民生活、商贸物流等城市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

  强化金融支撑体系

  助力重点产业链群建设

  □ 省政协常委、长安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全明

  一、加强金融产品供给,精准匹配全链条融资需求。积极推动建立“信息、信用、信贷”联动机制,创新信贷产品。在抵押担保方式上,放宽贷款限制,严格把控用途,奖励守信企业,惩处失信企业,积极服务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在评级有效期管理方面,提供更加便利的随时启用、随借随还模式。

  二、完善融资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传统融资工具和债券承销等直接融资工具的综合效能,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资产证券化、科创票据融资等多元化表内外融资产品运用,拓宽融资渠道,助力孵化培育具有我省产业特色的龙头企业。

  三、强化金融机构优势融合,持续提升全周期融资力度。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牌照优势,探索构建“政府基金引导、银行融资、保险增信、资本市场补充”的金融协同机制,创新“产业贷+认股权+外部直投+上市培育”的投贷联动服务链条,实现金融资源在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配置。

  四、畅通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加强各类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核心企业、保险公司等主体多方联动,建立集信息系统、信用评估、风险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多元主体互动的大数据平台,更加精准、精细、精确地为重点产业链客群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以“千万工程”深化实施为引领

  聚力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速增效

  □ 省政协常委、铜川市政府副市长黄牛虎

  一、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所有权行使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失地农民长效保障机制,推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涉农高校在更多乡村建立科技小院,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二、加快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科学编制建设方案,明确发展定位和路径,实现差异化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网络。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促进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

  三、着力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制定“一县一策”产业发展方案,推动农业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加快创建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打造区域性农产品营销基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四、持续加强和改进乡村综合治理。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加大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力度,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

  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 省政协常委、新山海源人力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元彬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高效发展新格局。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制定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总规划,建立重大开放政策与项目统一评审机制,差异化布局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重点。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二、培育外贸新动能,促进开放型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强化国际市场开拓、通关便利、外汇结算、出口退税等全流程服务保障。提升产业开放水平,推动制造业24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开放型产业集群。

  三、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加强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拓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

  四、优化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开放服务体系。完善法治服务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高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全流程服务。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五、以人才科技为支撑,筑牢开放型经济根基。系统培养和引进具备国际视野、通晓经贸规则、熟悉政策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一带一路”专业化高端智库,全面提升西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努力为“十五五”发展提供更大价值创造

  □ 省政协委员、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王茂林

  一、聚焦规模效益“稳”增长,持续提升经济贡献。打造科学全面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进一步突出价值创造导向,配套专项激励基金,增强考核分配的精准性、规范性、有效性。提升质量与服务品牌,建立高于国标、行标的企业标准体系,推动“陕西制造”向“陕西智造”“陕西服务”升级。

  二、聚焦功能价值“强”导向,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与双循环,支持陕建、西电国际等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基建、能源项目。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导省属国企在陕北能源基地建设中注重绿色低碳,在关中协同创新中发挥龙头作用,在陕南发展中支持绿色产业。

  三、聚焦创新驱动“优”布局,突破结构瓶颈。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设立硬科技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技术转化。布局前沿与颠覆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动航空航天、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成果在陕就地转化。

  四、聚焦持续发展“高”水平,强化价值创造。构建陕西特色价值创造工作体系,建立涵盖“诊断-规划-责任-执行-评价-激励-保障”全链条的价值创造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以价值创造、业绩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差异化薪酬分配体系,向关键岗位、核心骨干、紧缺人才倾斜。

  积极培育壮大民营企业

  大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省政协委员、新富瑞控股执行董事孟裕凯

  一、精准分类施策,做大总量提升占比。针对不同类别民营企业,细化配套措施,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建立民营企业政策需求登记平台,提供分类化、定制化政策服务。大力推进国企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卡位入链”,壮大国资与民资互融互进的产业集群。

  二、维护公平竞争,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借鉴浙江、山东经验,抓紧出台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健全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对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不公平竞争政策的审查力度。开通“政策承诺不兑现”受理渠道,完善拖欠账款和欠薪常态化预防机制。

  三、强化金融助企,增强民营经济活力。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认定机制,创新金融贷款模式,利用大数据等建立动态监测与实时预警机制,提升融资风险防控管控能力。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提高民营企业融资能力。进一步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减轻民营企业税负。

  四、推行柔性执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对民营企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采取责令改正、警示约谈等非强制性手段,避免一刀切式执法。建立信息共享和跨部门联动执法机制,降低民营企业维权成本。聚焦产权归属、成果转化、定价和评估等关键问题,提供专业指导,加强民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打造陕西省级华胥文旅体系

  搭建世界华人寻根交流平台

  □ 省政协委员、陕西爱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江海

  一、深挖活化根脉文化,构筑精神家园新地标。成立“陕西省华胥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专项开展遗址勘探、文献考释等工作,构建权威知识谱系,出版高质量学术与普及读物。规划集祭祀广场、文化展陈馆、上古风貌体验区等于一体的华胥文化核心园区,营造可感知的文化沉浸空间。

  二、文旅融合多元驱动,激发县域经济新动能。构建“核心景区+特色村镇”的产业链条,培育主题民宿集群、非遗工坊、生态农业体验园等。将每年农历三月三日设定为“华胥文化节”,设计公祭、上古文化学术论坛、非遗市集等板块,培育品牌活动。

  三、创新运营机制,保障项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引入多元资本,吸引优质文旅企业参与投资运营,对运营企业给予激励政策。实施“文旅英才计划”,培训千名本地村民担任讲解员、手工艺师、民宿管家,支持村民合作社入股景区配套项目,确保开发红利惠及群众。

  四、加强文化传播,拓展文明交流维度。依托华胥文化论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明对话。设计“探寻华夏之根”国际研学线路,吸引海外青少年群体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多语种“华胥文化数字博物馆”,通过云端技术向全球开放文化资源,使华胥文化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发言摘登 常委会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