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志:故乡

2019-09-25 20:34:34  来源:榆林沈明志  


[摘要]  故乡是一首歌,越唱越豪放,越唱越婉约;故乡是一首诗,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故乡是一坛陈年老酒,在心里搁置时间越久,味道越醇香;故乡是一杯农井绿茶,在心里泡的时间越长,味道越...

  故乡是一首歌,越唱越豪放,越唱越婉约;故乡是一首诗,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故乡是一坛陈年老酒,在心里搁置时间越久,味道越醇香;故乡是一杯农井绿茶,在心里泡的时间越长,味道越浓郁;故乡是一部记忆片,在心里放映的次数越多,它的画面越清晰。

  故乡地处陕北黄土高原黄河晋陕峡谷西岸7.5公里土石山区,陕西榆林神府两县交界处,府谷南极。村民姓沈,居住山峁,故名沈家峁。

  沈家峁居高临下,四邻沟壑,沟深壑阔,出则直坠峡底,入则攀崖越脊,其峰耸立,其石嵯峨,其崖峭剥,其路崎岖,非故乡人无以迂回攀爬。攀越了故乡大沟再去考察晋陕峡谷的其它支流,就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

  北部大沟河,西东流向,于白云乡注入黄河,全长50公里左右,沟深2公里上下,夹岸崇深、奇峰对决、悬崖峭壁、若倾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沿沟支流津通、合水盛溢、萦带沟底、汩汩滔滔,遇两石夹击,破石下坠、水合成潭、深碧如黛,名“诸刹淹”。曾有两人入潭探险,险丧生命,此后在无人敢入。入沟窥深悸魄,仰望长天一色,放声空谷绝响,余音此起彼伏,俗称“崖娃娃”。若逢暴雨,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历睇其下者,无不惊魂落魄。然其故乡人至乡镇县城必经之路。越此鸿沟,石磴逶迤,沿途九曲,遇小岩磊石就路,逢高崖扣石缝攀爬。我参加工作后,曾随团登泰山、攀华山,周人无不畏其艰险,而我却甚似故乡旧路。

  南部大水沟,亦西东流向,沟起神木瓦罗石路沟,绵延曲折,忽束忽散,于神木马镇葛富村输入黄河,全长40公里前后,沟深2公里高低。南北层山,天岩云秀、地层渊源、左右壁立、悬空相峙,或侯岑阻径、或回岩绝壁,一石坠下,满沟俱响,声宏如雷,震耳欲聋,凌空降源,惴栗之惧,危蹊断径,沿沟数津入注,缀流成河,溪水潺潺,河流汤汤。至杨家沟,北岸一泉水颓波漰注,出于一寺庙群宇之间,故叫龙泉,其庙宇为龙泉寺。远处诸山屏峙,与龙泉峥嵘接势。寺庙居半山,占地1平方公里左右,庙宇群立,古木参天,其为松柏,正殿椽瓦梁栋,台壁棂陛,飞禽走兽,宏伟壮丽,内塑玉皇大帝,高耸庙中,天兵天将,左右排列,金碧辉煌,罗列参差,东西两壁彩绘奇绝,皆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天神执器,欲脱壁而出,或腾云驾雾、或骑马射箭,犹如3D电影,令人毛骨悚惧,惊恐不于敢视。后经文革,物谢时沦、凋毁殆尽。庙宇南部有一小山突兀而出,山上一小庙独居,庙内供奉青龙爷,庙为青龙庙,河对岸有戏楼,供青龙爷看戏。古庙会于每年古历三月二十,后又添古历七月初八,一年两次庙会,各唱戏三天,周曹十多个村办会,方圆几十里人皆来参会,聚会万人以上。古历五月二十五日以后,若遇大旱,附近村民就抬青龙轿与青龙爷到村里祈雨,十分灵验。青龙爷不见女人,六十年代初,一妇女擅自进入青龙庙看青龙爷,结果当天就在看戏中坠落三十多米高的悬崖下,所幸家人急忙向青龙爷许愿,此人被抬回家,静养一段时间后,并无大碍。自此,青龙爷的灵气广为流传。我实地考察后得知,原来是石崖上面是沙坡,集会时人们踩踏沙坡,在石崖底部堆起一个很大很高的沙丘,此人掉在沙丘上才幸免于难。但周围的人们都说这是神灵保佑的结果。青龙庙平时一二僧照料优伺,往来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多为求神问卦者。

  西部小沟河南北走向,起自神木栏杆堡崖尧上村,于我村北端注入大沟河,河流大约10公里。小沟河长宽均不比上述两条大沟河,但沟深并不亚于其,而险峻却更胜两条大沟。河水亦不比大沟河,但湍急清澈,忽溪忽潭、忽瀑忽缓、忽隐忽现、忽哑忽鸣、变幻莫测,吾上中学时,操小路天天经此沟,放学后回来,从大沟河进入小沟河溯流而进,不时惬意横溢,仰望两岸,飞突相向,石崖削刻,凭虚缀壁、巨壑矗峭、峰骨嶙峋,高耸峻拔,山顶崖中绿树倒挂,绿茵缤纷。泉声山色、往复创变、攒峦夹翠、涉目成赏。有两巨石斜倾而洞,入洞暗黑,出洞敞亮,行一里入潭而泳、濒瀑而冲、爽彻全身。再行5公里,于北岸蹑磴而登,攀崖直上,至石级圪塄高处,四眺形胜、心旷神怡。我曾游浙江雁荡山,犹入此境。

  东部寨子沟,起自神木瓦罗大水沟寨子梁,于我村北端注入大沟河,长10公里左右。沟深2公里上下,两岸山势高耸,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岖、人迹罕至。沟起处一泉水从淤泥中暴突,俗称“帽花泉”。流泉淙淙,幽靓迥绝。行至柳林渠两岸耸直,时有石峰悬峙,南北小溪破壁而出,水多悬流突穴,不由地中,鲜谙其源流者,其内深峻屈曲,如夹堵墙。行至园子沟,一水轰然从空下坠,水坠石中,冰花玉屑,复不知从何流去,但见沟底河水涛涛。行至旧井沟,岩势开张峭削,一水之瀑从崖岩顶部直泻而下,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行至园子峁,主河流水势湍急,拾级而泻、震撼不休。石峰夹道而起、嵌空玲珑、逆悬欹裂,蜃云不足喻其巧。奇峰宛转、转一隙复攒一峒,透一窍更露一奇,至狮象龙蛇夹道而起,与人争路,恍惚梦中曾从三岛经行,非复人世所遘。山下石岩,形皆奇诡,若垂首引项,佝偻比肩,种种怪异,窈窕如岩云,宏阔似伟岸,如此风姿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四条大沟将村庄切割成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1公里的条形山脉,再加上东坡沟、井岔沟、龙王沟、柳林渠沟、园子沟、鸡峁沟、旧井沟、园子峁沟、小石坡沟等10条沟从山脊分向两边流入小沟河和寨子沟。虽说小沟,其实沟深也在1公里以上,最深处可达2公里。而且都是石沟。沟底都有水,但山高用不上,看来故乡的水是用来观赏的,非农用也。只有井岔沟的水出自沟掌,供全村人畜饮用,但过去都是人挑畜驼,路远崎岖,苦不堪言。到上世纪90年代才建起抽水站,全村人饮上自来水。

  四条大沟和十几条小沟将村庄雕刻成一条蠕动着的巨龙,龙脊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路,南高北低,总面积5平方公里,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砲,所有耕地加起来不足500亩,而且支离破碎,绝大多数为25°以上的陡坡地。故乡300多人居住在前后坬,中间还有一道梁,出入不是上山就是下沟,与邻村之间直径距离并不遥远,比如与奥家梁村、张家峁村,人站在山圪梁上可以拉话,但一翻沟就是三四公里。故乡人祖祖辈辈就生活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但他们未曾想到过离开这里,一直苦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温饱问题才总算解决。

  儿时,村里有位老人,名叫沈村前,我们管它叫村前爷爷。村前爷爷中等身材,一双浓眉大眼,一张超大嘴巴,两腮大胡子。长大后,我在府谷文庙第一次看到孔子塑像,误以为他就是我的村前爷爷。可见村前爷爷与孔子多么相像。村前爷爷出身贫寒,一字不识。但他是我们村的故事大王。原因就在于他十几岁就外出流浪,走南闯北,最远到过山西太原。据说他讲的故事就是从太原街头的说书摊上听来的。也有人说,他特别喜欢看戏,但爱看戏的人很多,唯独他记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那么完整。连人物之间的对话都记得清清楚楚,实在令人费解。

  村前爷爷没文化,但他讲故事却是情感清晰隽永而不失凝重,语言流畅绮丽而富有张力,描述细腻感人又蕴含真情,哲思通达深邃且情理并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特别是《穆桂英挂帅》,他都讲得有板有眼,头头是道,让人听的如痴如醉,回味无穷。那时的故乡一直生活在温饱线以下,饥寒交迫,仅有的一点粮食,人们还要留着大忙季节用来贴补体能,冬天人们不只吞糠咽菜,而且还得最大限度节衣缩食,往往是一颗小米拌几叶腌菜,饭稀的除过菜后全是水,一般情况下,人们吃了上顿很难等上下顿,更别提文化生活了。然而村前爷爷的故事恰优雅了人们的生活,活跃了人们情绪,添饱了人们胃胄。因为他讲的故事就是故乡人精神生活的文化大餐、知识盛宴、心灵画卷。每年冬寒,全村人都自发地集中到院落的某个向阳处,聆听村前爷爷的故事。白天户外讲,晚上家里讲,村前爷爷到谁家里,人们也不约而同去往谁家,困苦难熬的日子就这样被村前爷爷的故事超度过去了。我的启蒙教育就是从那时开启的。连同我的烟龄长、烟瘾大也是从他那里学来的。因为当时的我误以为烟瘾大才能学问大,所以早早地就偷偷开始抽烟。

  最令我出神入化,激动不已,百思不得其解的,倒不是那些大部正书故事。而是他讲的本村的故事。当然大部正书也常常令我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

  村前爷爷讲故事很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首先将自己用沙枣树枝做成的三尺长大 烟斗一挥,便开始提问道:为什么咱们村那么多的地名都与龙有关呢?比如龙嘴峁、龙爪梁、龙王沟,还修了龙王庙,附近还有龙泉寺。这一问,大家目瞪口呆,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他那里,迫不及待地等待答案的到来。这时,他娓娓道来。

  故乡很早以前居住在旧舍科。那时多是湖泊,一下雨,庄稼村子全被洪水淹没。龙王爷不让故乡的祖先生活。黄帝知道后,亲自来故乡视察。这就是“官道峁”的来历。没有出官的地方居然会有官道,原来是黄帝来过这里。黄帝来后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反映了这一情况。玉皇大帝派河伯疏散这里的水害。于是湖泊消散,龙身显现,水流沟底,再无水害。与此同时玉皇大帝又下发天条,没有雷公传达他的旨意,龙王不得擅自降雨,这就是“天上雷公抖,地上龙王吼”的来历。小时候一遇响雷打闪,大雨瓢泼,各大沟小沟连同黄河泛滥,响声震天,令人毛骨悚悸。

  村前爷爷这么一讲,顺着他的烟斗的比划,一条巨龙原形毕露在人民们眼前,而且龙头龙嘴龙鼻子龙眼龙身龙爪龙尾一应俱全。一个小山村居然和中华文明史联在一起,而且还和黄帝牵连,许多地名被他一讲,都有了来历,这使我大吃一惊。原来故乡居然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事实究竟怎样?他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信息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历史古籍现代考古研究都佐证了这一事实。从地质嬗变意义上讲,地质勘探结果证明,大约在5亿年前,故乡还是一派汪洋水域。由于地壳运动,鄂尔多斯地台被徐徐抬起成为陆地,时隔几亿年后,地表下沉,成为山相泽国、碧水蓝天的如画世界。1亿年后地壳再次运动,故乡周边的山西台地,六盘山和秦岭山脉抬起,故乡又成为汪洋世界,令人称之为“陕北湖。”又过几千万年,地壳运动之际,陕北地带升高,湖水干涸,最后成为陆地。从人类演进意义上讲,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距今4500年左右石峁石城遗址和寨山寨梁寨峁城市群石城遗址,就在故乡的南北两侧,距故乡均为20公里左右,黄帝从黄都石峁出发到寨山寨梁寨峁视察,路过这里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故乡就在黄帝活动的中心区域。从古籍记载中搜寻,《山海经》《括地图》《穆天子传》《河图》《龙马图》《淮南子》《国语》《水经注》对故乡一带都有记载,而且与村前爷爷讲的都相暗合。可这一切都是新近地质勘探和考古发掘研究发现的结果,即就是古籍记载,也是我近年来阅读所获。而一个一字不识的老人,他怎么会知道这些呢?

  还比如他讲到,故乡人历来长寿。这又是为什么呢?他的讲释是,河伯治水时,将一只乌龟扔在这里。确实,村子对面的石辿极象一只大乌龟,辿首是乌龟头,中间圆圆的大土丘是乌龟盖。由于它的存在故乡人才会长寿。真是这样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据他讲,故乡人历来脑子灵、素质高,就是因为得了龙脉。故乡人都是龙子龙孙,他经常讲到的一个大贤人叫沈成瑜,他所讲的有关故乡的故事,都是沈成瑜讲给他的。在故乡远近几十里发生的矛盾纠纷都要请沈成瑜去解决。沈成瑜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而且都经得起历史检验。沈成瑜有七个儿子,其妻子非常贤慧,每天早上给沈成瑜蒸一个软糜子窝窝和三颗红枣,而她和孩子们都是吞糠咽菜。从历史到现在故乡共有六大门户,沈成瑜的后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故乡之所以和睦相处,与沈成瑜及其后代有很大关系。因为他们从不以强凌弱,以多压少,以众欺孤。

  据村前爷爷讲,黄帝来故乡时,故乡人与黄帝讨要家谱,黄帝随手抓起笔砚在一块大石头上为故乡赐谱三十二字,赐后将砚台扔到对面的迟家峁山上。到现在迟家峁山顶上,悬突出一块硕大石头,若堕返缀,与砚台形象逼真,而且处在大沟河北岸,与官道峁正对。那三十二字是什么呢?村前爷爷说,前面的他不记得了,只记住最后一句是“大学子道礼仪轩辕。”这八个字就是八辈。《大学》是中华经典,其“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子道”是古中华文明的指导思想。“礼仪”是中华文明的传教方式,“轩辕”即黄帝,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在我的记忆里,祖辈们大都不识字,怎么会有如此深明大义的家谱,它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真是黄帝所赐吗?这些都无从考查。我所知道的是,按照族谱,我这一辈在“礼”字上。村前爷爷讲,按故乡族谱,到“子”字辈就开始出官,而且越出越大,到“轩辕”辈就要出大人物了。那为什么没有出大人物呢?村前爷爷讲,这是因为故乡人擅自将“道”字,改为“步”字,这一改阻断了龙脉,不但影响他们那一辈而且还要影响上下各一辈。说来也真奇怪,故乡祖祖辈辈确实没有出过当官的,到了“子”“步”辈上,抗日战争爆发,故乡有十几人参加工农红军,还有一人是抗战时期参加国民党军队,解放战争时期又参加了工农红军,他们出生入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以及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一人当上营教导员,一人当上连长,一人当上排长,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的。其中教导员在延安见过毛主席,聆听过周副主席的报告,连长被称为长胜连子,排长也很有名气,他们当时都处在上升通道上。但到解放战争结束时,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回家务农,而他们的下属、士兵,凡留在部队的,后来却当上大官。村前爷爷讲,这都是因为把“道”字改成“步”字所造成的。正当故乡人都为此灰心丧气之时,村前爷爷又说,不要紧,他们的后代还会好起来的,真是一语成谶。老红军们的后代都很出彩,他们的儿子或孙子,有的当上了教师,有的当上了医生,有的当上了职工,有的当上了公务员还被提拔为领导干部,在他们中有最早毕业的大学生,也有全村第一的研究生,使故乡成为周围几十里公职人员和国企人员最多的村庄,为故乡争得了荣誉。这都应验了村前爷爷的预言。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是集体人格的沉淀,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多少年来,村前爷爷的故事已植根于故乡人的内心。艰苦奋斗已成为故乡人无需提醒的自觉,公道正派已成为故乡人的集体人格,村规民约已成为故乡人约束自身修养的根本法则。这样的文化背景滋养着一代代的故乡人心灵,再加上极差的自然条件淬炼了故乡人的意志,历练了故乡人的品格,锻炼了故乡人的体魄,正像《菜根谭》讲的“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厉行而不觉。”人处在逆境中,周围的困难推着你不停奋进。故乡人坚信“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坚信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无论是在家务农的,还是在外工作的,亦或是出外打工的,甚至当上了民营企业家,他们都是诚实守信者。故乡人从不坑蒙拐骗,也从不失信于人,正是这样一种操守,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看病的、求学的、用工的都想找故乡人。真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使我疑惑的有两点,一是故乡人如此努力,却迟迟不出大人物呢?二是村前爷爷讲到的,故乡将来会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山庄,届时全国各地的人都将来这里参观,因为这里有龙脉、有官道、有帝气、还有青龙爷。这话我们当时听了,就觉得莫名其妙,简直是匪夷所思,荒唐至极。但村前爷爷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出入有鸿儒,往来有黄帝。届时一定会应验。

  正当我为村前爷爷的预料感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眼前出现了似曾相识燕归来。故乡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们的晚辈,他们有的考上西交大,有的考上西工大附中,这不孕育着将来的大人物吗?我深切静候故乡早出多出大人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我又听说,近年来故乡出现了一股“官道热”,孩子们或升学考试或招工招干应聘,或工作后晋升,都事先回故乡“官道”上走一走,现在的故乡已修通了水泥路,汽车进出很方便,不只本村人,连外地人也要去“官道”上走一次,俱说非常灵验。这当然是唯心主义了,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了暗示作用,人会超常发挥。

  村前爷爷早已作古,我也年近古稀,早已退休。但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前些年有幸回故乡走了一次,到村前爷爷坟茔祭奠,突然想起白居易《梦微子》中写到的“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叹人生易老,岁月蹉跎,有一种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的感慨。现在的故乡,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光山秃岭全变成万木葱茏,绿茵缤纷的锦绣山乡,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故乡人都去城里打工,村里只有少数留守老人,大部分土地都退耕还林,这是古老村庄的涅槃,也是美丽故乡的新生。大榆树枯萎,漫山遍野的中小榆树连同挂满果实的花果树蓬勃兴起,草长莺飞,鸟语花香,山丹丹花开满山坡。行走在故乡的山水间,或像黄山、庐山,或像华山、泰山,亦或像雁荡山、天台山、恒山、嵩山、武夷山。噫!一个偏避贫穷的小山庄,竟会变成如此美丽的诗意仙境?真是“人生若此如初见,何事秋分悲画扇。”

  故乡人爱讲理会讲理本是好事,但讲理一旦范化,无节制,就会走向反面。常言道,有理有利有节。毫无节制的讲理,有时会伤害他人。事实上周围村庄的村民,乡政府的干部对故乡人就有不同看法,但我深知他们是受传统的影响,把讲理范化扩大化了。其实故乡人心底非常善良,如果能将说话方式改善一些,不要钻牛角一根筋讲死理,就会取得社会的认可,甚至得到好评。

  故乡是我们乡愁的根脉,故乡是我们记忆的家园。故乡见证着我们的成长,故乡记录着我们的奋斗。在外游子视故乡为母亲,是因为故乡的养育之恩,不改乡音的儿女是因为故乡的磁场。浓浓乡情,悠悠怀念,谁也割不断那绵绵的故乡情,爱故乡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因为故乡有我们的根。正所谓“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编辑: 高三宝

相关热词: 沈明志 故乡 散文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