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专题报道
振兴乡村离不开教育筑基
□记者 张晶 实习记者 李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为乡村振兴指明了五个战略目标和具体路径,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并具体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乡村义务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从长远来看,乡村义务教育承载着乡村中长期人才培养的重大功能,对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月21日,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议上,省政协常委张社民、方明、陈高志围绕乡村振兴涉及的乡村义务教育筑基等话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切实提高乡村教师收入
“音乐、体育、美术老师实际上并不缺,主要问题是没有人愿意去乡村。”张社民认为,乡村振兴教育要先行。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安排,发展乡村义务教育就很难吸引专业人才下去。
张社民说,乡村义务教育主要问题出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上。目前乡村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硬件条件都不错,主要问题是没有足够的优秀教师。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在乡村体现得最为明显。”
“要摸清乡村义务教育底子,只有知道振兴乡村义务教育要振兴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张社民说,“怎样才能吸引人来,怎么才能把来的人留下来,我看焦点还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他认为编制不够也是“没人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政府应调整制度安排,把人才和优惠政策结合起来。
针对乡村学校规模办学规模比较小,一个班可能只有10来个孩子,因此办学成本比较大的突出问题,张社民建议,要振兴乡村义务教育,就必须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
要让城乡教育人才流动起来
“乡村要发展,还是得靠人气,要能听得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要能看得到人才流向农村,这样乡村振兴才有希望。”方明说,城市发展的好,有一部分原因是资本市场的助力,乡村要是全部靠政府就很难得到发展。”他建议鼓励资本下乡,可以适当给一些政策红利,这样不仅有助于乡村教育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旅游、环境等都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
方明认为,振兴乡村教育,还要加强非省会城市师范院校教育投入。目前让省会城市毕业生去乡村有一定难度,而非省会城市学校主要生源来自乡村,为此应加强非省会城市师范院校建设,面向乡村培养优秀教师。
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是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关键。方明认为,发展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必须高度重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乡村建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太讲效益,首先是要保障孩子能学习。
“发展乡村教育,要让人看得到希望。”方明说,这个希望不仅要让孩子能感受到,对前来乡村教学的教师也同样重要。“学生一毕业就去乡村干一辈子是不现实的,要建立一种乡村教师的激励机制,让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人才流动起来。”
动员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教育
“振兴乡村教育,不光是政府的事情,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乡村教育中来。”陈高志建议,可以利用高校定向培养、对口帮扶、企业等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化解乡村教师的后顾之忧,进而解决乡村师资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乡村教师缺乏、师资队伍不稳定,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城乡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的差异。”陈高志认为,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教育投入,建立对教师的激励考核制度,采取有吸引力的措施,在编制和职称等政策上向乡村学校倾斜,拓展乡村教师基本工资的晋升空间,切实增强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应实现乡村和城市教师轮岗制的常态化,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和推广“互联网+教育”,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乡村振兴有一个过程。”陈高志说,移民搬迁与特色小镇建设或许就是一个好办法。“当现代化农业普及后,移民搬迁的村民成为有地可种的现代农民,这样既解决了乡村教育的生源问题,也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
编辑: 罗亚秀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