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穿秦岭人 ——记“引汉济渭”工程输水隧洞建设者

2018-08-29 08:50:49  来源:  


[摘要]绵延数百公里的秦岭,就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将关中平原和陕南水乡隔开。...

  晚班工人进洞,多数人会自带干粮。蒋小勇每天要在7公里隧道内来回穿梭4趟。工人们一锹锹将废渣从水中清理出来。

  蒋小勇每天要在7公里隧道内来回穿梭4趟。

  工人们一锹锹将废渣从水中清理出来。

  记者 原登荣/文 张晶/图

  绵延数百公里的秦岭,就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将关中平原和陕南水乡隔开。

  多少年来,人们总想将她打穿,把那悠悠的汉江水引向关中。

  2002年3月,秦岭终南山深处响起第一炮。这是陕西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从秦岭山底部打通一条长98.3公里的隧道,为的是将汉水引向关中平原,缓解西安、咸阳、渭南等关中城市的“饥渴”。

  “引汉济渭”输水隧洞建设成了这一工程的难点,项目引进两台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TBM)从隧洞越岭段岭南和岭北相向掘进,施工中遭遇了“比钢板还硬的岩石”,随时可能出现岩爆、断层塌方、涌水等问题,更需要克服高温、高湿考验。

  隧洞内,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是常态,在高湿作用下,工人们一进洞就像蒸桑拿,无论冬夏。为防止中暑,大家更愿意光着膀子干活,这也成了工地上的独特一景。

  8月22日、23日,记者两次进入岭南隧洞,感受来自秦岭地下1000米的建设热情。

紧盯屏幕的TBM“主司机”

  “刀盘处报警立刻检查下刀头是否需要更换、滚筒包层出现老化龟裂请及时检查、注意第一道刮板已出现磨损……”小伙子刘旭良需要在TBM掘进机主控制室不时发出故障警报,以保证正常掘进。

  如果说TBM掘进机是一辆行进中的大型卡车,那么刘旭良就是它的主司机,影响整个岭南隧洞掘进的速度和质量。

  上班的12个小时里,刘旭良需要时刻盯着主控室的6个屏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他说:“只要机器运转,我就得时刻保持警惕,留意润滑油液位、电流是否正常、皮带运转情况等,根据这些数据调整掘进参数。”

  如果碰到花岗岩等硬岩,刘旭良就要适度调低掘进速度,碰到破碎松软的岩石,就得提高速度。他介绍,有的岩石甚至比钢板坚硬,三四个小时才能掘进1米。

  绷紧神经在主控室坐一天,常人自然难以忍受。刘旭良表示,刀头出现崩刃或偏磨、危岩需要支护、液压和电路等问题发生时,需要停机检修,这时才能利用检修时间出外活动一下,一天下来,腰椎和颈椎特别难受。

泡在水里的清渣工

  袁昌德已经两年没回家了。

  3年前,他来到“引汉济渭”岭南隧道进行清渣工作,每天他和同事们从3号洞口乘大巴车经过3.8公里斜洞来到主洞,再经小火车辗转才能来到TBM掘进机机身下清渣。

  “我们一天上班8个小时左右,来回路程还得2小时。”掘进机下声音太大,袁昌德不得不抬高八度喊着说话。

  袁昌德一边铲着废渣一边喊:“我们每人每天要清理1车斗废渣,两个立方米多呢,有些粉末状的废渣凝固后还得用机器打碎,再一锹一锹往车斗里送,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

  工作了半小时,袁昌德已经大汗淋漓。他说:“高温下体力活补水很重要,只要一工作,全身就汗流不止,所以我每天至少喝8瓶矿泉水,两年多来晕倒过3回。”

  因为工种特殊,袁昌德需要长时间站在水里,双脚被泡得雪白肿胀,湿疹从没有好过,时常奇痒难耐。

  谈及家庭,袁昌德满是亏欠。他说:“来到工地后常年赶工,只能电话和父母、妻儿联系,等明年工程结束后,我就能见到家人了。

从地铁驾驶员到小火车司机

  主洞内小火车司机蒋小勇,原本是重庆一名地铁驾驶员。

  1年半前,在朋友介绍下来到“引汉济渭”岭南隧道从事小火车驾驶工作。刚开始,他觉得洞子里太热,比火炉重庆伏天还要热,甚至有过离开的想法,但坚持挺过了最难熬的前几个月,也就慢慢适应了。

  说起以前的工作,蒋小勇忍不住笑着说:“那肯定差距大,以前穿制服现在光身子,驾驶室以前是明亮的,如今昏暗摇晃……但干一行还是要爱一行。”

  较高的温度差异,是蒋小勇两种工作的最大不同,也是他面对的最大难题,坐在驾驶室,头上浸出的汗珠挂在发丝上晶莹剔透,顺着脖子流到后背,虽然用毛巾不停擦拭,可一会儿又汗流浃背。

  蒋小勇周而复始地驾车行驶在这条轨道上,见证了隧道的掘进进程。“刚来的时候,我驾驶小火车20分钟就能到掘进机位置,现在得40几分钟,需要行驶7公里,到明年至少得1个小时。”他说。

  每天,蒋小勇需要在这7公里隧道内来回穿梭4趟,遇到检查次数还会更多,到站后还需要多次短距离来回运送材料。

  对于工作,蒋小勇表示:“虽然辛苦这几年,但很期待看到明年工程建成后大家脸上的笑容。”

遇上“后勤部长”的后勤总务

  “引汉济渭”工程岭南TBM项目部后勤总务谭洪国已来到工地4年,负责全单位人员的吃喝拉撒住。

  去年妻子刘小会来到了工地,以前在重庆做物业管理工作的她,目前在隧洞调度室上班。

  据了解,两人已结婚21年,两个小孩都在重庆上学,女儿上大二,儿子上高二。

  说起以前两地分居的景象,谭洪国有些不好意思:“那时候每天需要打七八个电话嘘寒问暖,有时候还会因为小事沟通不畅而吵架,我假期太短,妻子寒暑假便会带着儿女来到秦岭深处看我。虽然很欣慰,但更心疼妻子。”

  如今,两个人在一起上班,女儿和儿子暑假也来到这里团聚,有了问题,两个人一起商量解决,不再因为琐事吵架。

  刘小会说:“工作不忙的时候,我也会在家做饭、收拾屋子,虽然辛苦些,但还是觉得很开心,在整个工地,夫妻一起生活、工作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没了后顾之忧,才能安心上班。

  谭洪国开玩笑说:“我负责全公司后勤,是这里的后勤总务,妻子负责家里后勤,是家庭的后勤部长,分工明确,多有意思。”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引汉济渭 秦岭 关中平原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