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面积达99.3%,汉丹江、嘉陵江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旗舰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共绘秦岭保护同心圆
镇安县木王山森林公园(资料照片)。记者 许奥博摄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初春的秦岭,万物复苏。3月6日,在陕西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秦岭山水工程”)的施工现场,林木补植工作正在进行。
经过2年多的建设,秦岭北麓西安段废弃的矿山重披绿装、冲毁的河道再泛清波、撂荒的土地变成良田……
“以前的荒地现在种上了成片的荞麦,每年5月和10月我们这儿就‘变身’荞麦花海,成为网红打卡地,我的民宿生意也越来越好!”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的雲涧凡尘民宿负责人李荣见证了秦岭山水工程带来的变化。
陕西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深入实施重点保护修复工程,扎实做好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
秦岭已成为全国最绿的区域之一,是全国生态系统最完整、生态功能最全面、生态服务最优质的绿色碳库、绿色水库和生物基因库。
守青山常绿
“出发!”3月4日9时,潼关县秦岭生态保护三级网格员胡司琦拿起无人机,记下疑似问题图斑信息,和同事开始一天的巡查工作。
“今天有两个任务。一是回头看一处历史遗留渣坡点位的恢复治理情况,二是核查一处乱排乱放问题。”胡司琦说。
在东桐峪峪道内,胡司琦飞起了无人机。
“你看,这处疑似乱排乱放的地方是一片空地,反馈问题不属实。”胡司琦对记者说。
他立马拍照上传至网格员取证APP。这些佐证资料会同步上传至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后台收到这些资料后,会将此问题图斑作为合规图斑存档。
很快,无人机飞到了另一处图斑位置,胡司琦反复查看,发现历史遗留渣坡点位恢复治理良好。
问题的高效处置,得益于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天空地网”一体化监管体系的持续发力。
“我们通过‘天’——卫星遥感、‘空’——无人机、‘地’——监控视频等手段,发现秦岭问题线索,下发疑似问题图斑核查任务给网格员。”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图斑监测负责人成晓英说,“网格员核实问题属实后,对不能立行立改的问题,纳入动态台账,按照销号办法落实整改,形成从问题发现、反馈、整改到销号的监管闭环。”
陕西形成省、市、县、镇、村多级联动的“智慧管山”模式,实现对生产矿山、尾矿库、水源地等重点对象的有效监管。
陕西系统治山的措施不止于此——
着力推进秦岭典型受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试验样板基地和秦岭湿地保护恢复示范推广项目建设;加强秦岭区域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大力推进尾矿库治理,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导秦岭区域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好环境让牛背梁脚下的小山村朱家湾从绿水青山中找到了“致富密码”,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最佳旅游乡村。
在民宿当管家的村民聂文贤说:“现在,我不仅年年收房租,每月还能挣3500元工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2024年,朱家湾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余元、人均纯收入3万多元。
保碧水长流
宁强县汉源街道汉水源村,逶迤俊秀的山岭间,一泓清泉顺势而下。
这里是汉江源头,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的源头。
3月2日一大早,62岁的汉水源村村民王开强像往常一样提上垃圾袋、穿上红马甲,沿着河岸开始巡河……
作为汉水源村的民间河长,王开强主要负责玉带河汉水源村段的日常巡查、垃圾清理、巡河员队伍管理以及水源保护工作。
“这些年,我们退耕还林、关停养殖场,改造饮水设施和农村厕所。同时,禁伐、禁牧、禁污染企业落户,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汉水源村党支部副书记邓启严说。
如今,汉江源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Ⅰ类标准,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
秦岭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
为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陕西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将治理与保护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增收相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采取预防保护、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措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安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承担着42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的监测与分析工作。在业务室主任豆艳霞的显微镜下,汉江安康段蜉蝣与藻类的种类越来越多。
“更多清洁指示物种的出现是水质清澈且富含养分的象征,证明汉江安康段水生态不断优化。”豆艳霞说。
近年来,陕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江河湖库管理保护机制,以实际行动当好生态卫士,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目前,秦岭区域53个国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均保持在Ⅲ类以上,汉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汉中市天汉湿地公园,一江秀水碧波荡漾,飞鸟翩跹嬉戏;安康市瀛湖,群山如黛,碧水似镜,游人像在画中漫步;商洛市丹江河,河面波光粼粼、岸边花团锦簇……一幅幅水清岸绿、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幸福画卷徐徐铺开。
护万物生息
3月3日,随着天气转暖,在佛坪县108国道旁,一群金丝猴下山觅食、萌态十足,吸引行人驻足观看,拍照留念。
随着秦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金丝猴种群数量由2000年的4000余只增长到目前的5900余只。
秦岭“大家庭”里,有3800余种种子植物、580余种脊椎动物。其中,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345只、羚牛种群数量突破5000头。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秦岭成为我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和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
如今的秦岭生机勃勃、万物和谐共生。
为精准保护秦岭生物多样性,陕西不断织密监测网络。
近日,由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牵头组建的研究团队应用环境DNA靶向监测技术,初步摸清了朱鹮在陕西重点区域的分布及活动情况,填补了朱鹮乃至大型珍稀鸟类分子监测的技术空白。
“环境DNA靶向监测技术显著提升了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研究团队负责人说,团队计划今年用该技术监测羚牛在秦岭的分布状况。
陕西在秦岭地区布设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并开展地面监测,累计完成190个典型样地的监测。“多年连续监测显示,秦岭重点旗舰物种得到有效监测保护,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持续扩大。”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秦岭生物多样性“家谱”不断扩容:尖头大吻鱥在秦岭地区首次被记录,庙王柳和远东羊茅在秦岭南坡首次被记录,珍稀濒危植物长序榆、翅果油树、秦岭冷杉经过人工繁育重回秦岭南麓……
扎根秦岭29载,西安市长安区沣峪国有生态林场鹿角河管护中心站站长姚辉对所在林场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
“秦岭生态越来越好,巡山路上经常会遇到野生动物。去年,在去西坪沟巡护的路上,我们还看到了金钱豹。”谈起这些,姚辉由衷欣慰。
巍巍秦岭,悠悠祖脉。
陕西将始终扛牢保护秦岭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记者 李欣泽 徐颖)
访谈|践行“两山”理念 推动绿色发展
访谈嘉宾
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涛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魏雯
留坝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富佳
问:秦岭从保护到发展,如何更好地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
张涛:要认识秦岭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重大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保护和发展好秦岭。要将秦岭生态保护纳入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积极参与国际碳汇交易、分享秦岭系统治理的中国经验。要着力构建完善秦岭绿色发展决策、绿色产业布局、绿色产品供给、绿色发展技术创新、投融资、生态环境治理。
要重视秦岭腹地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进一步统筹好秦岭腹地城乡融合发展,加快补齐城乡发展的短板,全面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聚力发展涉农产业,支持做强联城带村的产业。
构建多元化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实现机制。将秦巴山区打造成联动中西部地区的碳汇产业交易中心,建立商品林赎买制度、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支持秦岭地区发展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将茶叶、天麻、食用菌等产业做大做强,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廊道和集群。建立并完善秦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逐步推进秦岭地区综合生态补偿标准化、实用化、市场化。
问: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在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中有哪些好做法?
张富佳:留坝县拥有秦岭南麓92.03%的森林覆盖率、Ⅱ类以上地表水等生态优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并建立三级责任体系,全面关停10余家工矿企业,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统筹组建留坝县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及各镇街分公司,成立绿色低碳发展中心,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县镇协同”模式。
留坝县以生态产业化为核心,经过一系列改革,发展有机农产品认证7个、地理标志产品11个,打造“味道秦岭”系列产品38款,中药材种植面积同比增长49%;成立秦创原留坝两山创新中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全县收储资源4375个,整合资源包293个,策划包装项目83个;以文旅融合为引擎,创建5个3A级景区,推出6条乡村旅游线路,2024年1月至10月旅游收入增长33.52%。
留坝县的经验可概括为:以刚性制度守护生态本底,以市场化机制激活资源价值,以产业融合实现生态产品溢价,探索完善价值转化政策制度体系,发挥政府作用,健全领导机制,强化政策统筹,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情况为重要考评依据,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最终形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问: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对于秦岭继续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您有什么建议?
魏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秦岭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要筑牢秦岭生态屏障,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对于秦岭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一是要继续强化生态保护,筑牢绿色发展根基。通过实施生态分区管控为秦岭的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等提供指导。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打造秦岭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秦岭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业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强化绿色发展保障。探索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鼓励金融机构围绕秦岭生态产品价值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四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绿色发展氛围。通过生态科普、生态文化艺术节等公众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强化秦岭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总结推广绿色发展先进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记者 李欣泽)
短评|让秦岭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秦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生态密码。它不仅是地理分界线,更是维系南北气候、调节区域生态的重要屏障。要实现秦岭生态可持续发展,需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协同发力、齐抓共管。
需要跨界形成合力。当前秦岭生态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非法采伐、违规建设、物种入侵等问题仍有发生。林业、环保、国土等部门须打破部门壁垒,建立高效协同机制,形成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执法联动的强大合力,共同筑牢秦岭生态保护的坚固防线。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要加强与行政机关协同联动,以司法利剑守护秦岭生灵。
需要协作齐心努力。近年来,陕西秦岭6市根据自身特点,在数字秦岭、生态价值量化评估、特色产业品牌打造等方面精准施策,实现秦岭的绿色发展。各地要坚持“护山”不“护短”,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机制,持续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走出一条兼顾生态与发展的路径。
需要数智提供助力。如今,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健全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天空地网”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五乱”问题有效监管。环境DNA生物监测技术、环境应急监测移动实验室等新技术设备的使用,让环保工作高效精准,极大提升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需要公众共同行动力。保护秦岭,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行动。作为公众的一员,要做秦岭生态的守护者,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环保志愿活动,抵制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做绿色生活的践行者,选择低碳出行,用实际行动减轻环境的负担;要做秦岭文化的传播者,积极宣传秦岭保护的重要性,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秦岭保护的行动中来。
秦岭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唯有汇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才能让秦岭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李欣泽)
链接
2024年,陕西加快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建设,积极推进秦岭典型受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试验样板基地和秦岭湿地保护恢复示范推广项目建设,完成营造林任务241万亩;加强秦岭区域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完成恢复治理面积1.1万亩,全年压减秦岭区域矿山55座,尾矿库数量同比下降25%;全面规范秦岭区域2228家农家乐(民宿)日常管理;落地实施秦岭中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等重要区域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16个;全省各级林长共开展防火检查21175人次。目前,秦岭地区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4个,认定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93个。(记者 李欣泽整理)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