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龙 记者 尚洪涛 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一首《琵琶行》,经千年传诵及岁月年轮的沉淀,那诗句依旧动人心弦,定格成历史烟尘中永恒铭刻的画面。
国乐大师方锦龙能够演奏100余种乐器,其中最拿手的乐器就是琵琶。这一次,方锦龙在《踏歌行》中带来了一把源自长安宫廷的“定制款”——五弦琵琶复原版,并且演奏了一批充满异域风情的代表性曲目,用婉转音符诉说着长安与丝绸之路的美丽邂逅。
“定制款”五弦琵琶奏出丝路之声
《琵琶行》字字珠玑如同现场实录,其中最为重要的乐器琵琶大有来头。
琵琶传自西域,盛唐时期已在唐代宫廷及民间大放异彩,不仅是宫廷宴请宾客的大型礼乐表演中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教坊瓦舍更是风行一时。
长安城里,技艺精湛的琵琶女一曲成名,直引得“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这件乐器的魅力可见一斑。二十多年来,国乐大师方锦龙行走中国及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最善以琵琶为媒,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丝路之声。《踏歌行》中,方锦龙带来了心爱的五弦琵琶,在昔日皇家园林大唐芙蓉园内美美地露了一手,让这件承载着盛唐辉煌灿烂音乐文化的乐器,回归到当年的发源地。
琵琶尽管由西域而来,历经千年文化交融早已成为中华民乐弹拨乐器首座,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而五弦琵琶经丝绸之路由西域传至中原,后经遣唐使东传日本。
从宋代开始,世间琵琶均为四弦,现存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为唯一唐代实物。20年前,方锦龙在日本正仓院见到这世间唯一的孤品,镶嵌花样贝壳泛七彩珠光,制作精良宛如簇新,这来自长安宫廷的定制款琵琶让方锦龙为之沉醉,由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与复原。
这一次参加央视《踏歌行》录制,方锦龙与嘉宾们泛舟于芙蓉湖上,拿出了复原版五弦琵琶弹奏起遥远的丝路之声,更用罕见的看家绝活,将五弦琵琶玩出了新花样,变幻模仿出西域诸国的乐器曲调。一把五弦琵琶,时而是乌德琴,时而是古典吉他,时而是西塔尔琴,时而是北京三弦,而最后一曲压轴的《渭水情》中处处流淌着古老秦腔的韵致和伤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辗转在五弦琵琶之间,带领观众饱览古丝路的音乐风光。
多国留学生携手唱响友谊之歌
《踏歌行》剧组的编导们堪景时,喜欢沿紫云楼台阶拾级而上,面对视野开阔的芙蓉湖思考机位架设和布置以及嘉宾泛舟侃侃而谈时的选址。
这里曾是中国-中亚峰会的主会场,迎宾典礼的表演场地,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红毯秀场,时时奏响丝路友谊的新乐章。
央视《踏歌行》摄制组走进大唐芙蓉园逗留的四天拍摄时间,让紫云楼前再度歌声绕梁。来自中国大学生和中亚诸国留学生之间的友谊,也因歌声结缘,展开了一段续写新时代青春丝路的佳话。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年轻人们,汇聚一堂合唱一首《踏歌·丝路华章》,用曼妙歌声浇灌丝路友谊之花。
“十三朝繁华一城独享,文脉连起古今,典藏千年时光,秦汉月,照隋唐。梦回丝绸古道,起点处是故乡,驼铃声声岁月里回响……”《踏歌·丝路华章》的合唱部分,有西安外国语大学留学生们的和声。为了录制这首歌,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根廷等国的学生们提前数天就着手准备,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带队老师的引领下,连续录制15小时,不辞辛苦,直到凌晨1点才结束这一段诗与歌的奇幻历程。
留学生们离家千里之遥,在西安的留学生活学业繁重,更需要独自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但西安这座城市的博大、包容、美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都让留学生们欣喜不已。这一次登上央视栏目,与中国学生同场合唱,不但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更是最为特殊的一次难忘经历,这让留学生们感到十分自豪,作为丝路沿线国家的青年学子,这一刻感受到肩负丝路文化交流传播的使命与责任。
记者 职茵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