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里的科技突围​——西安理工大学学子用“摘果神器”破解热带水果采摘难题

2025-10-09 08:22:48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学子研发的“热带水果车载——无人机协同智能采摘系统”,为破解热带水果采摘难题提供了可落地的智能化方案...

  记者 白瑶

  金秋时节,三秦大地一派丰收景象。而在这片传统的北方农业沃土上,一幅“南果北种”的现代农业图景正悄然展开:火龙果嫩茎舒展、百香果藤蔓缠绕,曾经只在南方生长的热带水果,如今也在陕西开花结果。丰收的喜悦背后,“高空摘果险、人工成本高、果实损耗大”的难题始终萦绕——这不仅是陕西热带水果种植户的困扰,更是全国热带农业产区的共性痛点。

  日前,从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全国总决赛传来捷报: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学子研发的“热带水果车载——无人机协同智能采摘系统”,从全国2571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一等奖。这套采摘“黑科技”,不仅为破解热带水果采摘难题提供了可落地的智能化方案,更为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获奖的那一刻,除了惊喜与激动外,更多的是为所有人的付出终有回报而欣慰。”团队队长杨凯文回忆起获奖瞬间,仍满怀感慨。

  从去年8月到今年3月共历时7个月,团队多次熬夜修改方案——从果园里记录果农攀爬的身影,到实验室里反复调试机械臂的精度,再到田间测试时应对突发的地形难题,每一个细节都饱含心血。

  这份坚持的起点,源于去年夏天的一次南方之行。当时,杨凯文和团队成员正在广东、福建开展农业暑期实践,走进当地果园,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心头一紧:烈日下,果农正背着竹筐攀爬在10多米高的果树上采摘水果,稍有不慎便有坠落的风险。

  “查阅资料后,我们发现热带水果采摘的机械化、智能化设备研发相对滞后,人工成本高、效率低、易损伤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杨凯文说。

  与指导老师杨振朝、张燕飞商讨后,团队确定以“热带水果智能采摘”为研发方向。

  确定研发方向后,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选择何种技术路径?

  “不能闭门造车,得回到果园找答案。”杨振朝的一句话点醒了团队。为进一步摸清行业痛点,团队成员先后实地走访多个热带水果主产区,与果农、农业合作社及水果收购商深入交流。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少果农都提到采摘季雇人难、成本高,果实因错过最佳采摘期或损伤降价;一些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也表示,因采摘难题,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从事热带水果种植,部分产区面临劳动力短缺困境。这让我们更坚定了‘用科技为果农减负’的决心。”杨凯文说。

  研发前,团队还系统调研了市面现有设备,发现纯地面设备难以触及高处果实,在山地、泥泞地形易打滑,恶劣天气下稳定性差;纯空中设备续航短、负载低,且多数无法精准完成果梗分离。

  “既然纯地面、纯空中都不行,不如让它们‘搭伙干活’。”基于这些痛点,杨凯文提出的“地面移动基地+空中精准作业”协同思路,很快得到团队认可。

  这套方案主要包含三大组件:一是车载平台,搭载履带底盘适配复杂地形,内设负压缓冲收集装置减少果实转运损伤。二是无人机模块,搭配机械臂实现灵活采摘,同时配置感知与通信设备,保障果实识别、定位及数据传输。三是协同控制模块,通过分层架构确保车载平台与无人机的高效协同运转。

  但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项目启动不久,采摘执行机构的三角板支架设计就给了团队“当头一棒”。作为连接机械臂与无人机的关键部件,三角板既要承受机械臂作业时的冲击力,又要保证气吸式采摘的气密性。

  “我们最初采用的直连式三角板结构,在仿真测试中因中心压力过高易断裂,完全无法使用。”团队成员张馨予说。

  那天下午,实验室里一片沉默,桌上摊开的专业书籍翻了又合,却没人能找到突破口。直到晚上,大家找到指导老师。两位老师带着学生翻阅机械结构设计手册,用画图板的方式一步步拆解“应力集中”的原理。

  “凌晨两点多,我们发现‘倒金字塔形’结构可分散应力,立刻重新建模、设置参数,直到新仿真测试成功。”团队成员朱仕鸿说,“那个夜晚,实验室里的灯光、写满公式的草稿纸,成为技术突破最具体的写照。”

  更关键的挑战在于“摘果手法”。最初,团队采用五自由度机械臂直接抓取方案,却因刚性夹爪易压伤果皮,导致损伤率高、效率低。

  “摘果不是‘生拉硬拽’,得像果农那样‘轻捏慢剪’。不如再去果园,把果农的动作拆解开看。”在杨振朝的建议下,团队重新回到田间。这次,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跟着果农一步步学习采摘水果的手法,最终改进摘果方法。

  光有“好手艺”还不够,机械臂还得“知道该摘哪颗”——像果农一样,一眼分清“熟果”和“生果”,避开枝叶遮挡,找到最优采摘角度。

  “我们为无人机搭载了机前相机+YOLOv5视觉识别系统,经手眼标定算法转换坐标确定采摘点,依靠多智能体算法智能规划最优采摘路径;机前相机记录树冠层高度和果实分布,湿度传感器辅助判断成熟度。”杨凯文说,针对枝叶遮挡,团队还引入负压吸附组件,在机械臂末端加装微型气泵,以轻微负压吸开细枝,露出果柄,如遇粗枝则通过算法规划绕开路径,确保精准采摘。

  为适配山地、泥泞地形,团队没有选择常规的轮式底盘,而是设计了专属的履带式底盘——可在30度的斜坡、泥泞地面等场景稳定行驶,完美适配丘陵地带。

  “尽管系统针对热带水果设计,但随着陕西‘南果北种’的普及,其技术原理可迁移至猕猴桃等本土水果采摘。”张燕飞表示,系统大规模应用后,将对热带水果种植业产生显著影响。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学校与老师的支持:学校构建“理论学习—项目实践—竞赛历练—成果转化”的育人模式,指导老师则以“引路人”“技术教练”“保障后盾”三重角色全程助力。杨振朝说:“此次获奖既让学生实现了能力与信心的双重突破,也填补了学院在高端机械创新赛事上的荣誉空白。”

  “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用科技为果农减负’的新起点。”杨凯文的话,道出了团队对农业科技的初心与期许。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无人机 协同智能 采摘系统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