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2025西安中秋月宴专场活动“长相思·在长安”现场,知名主播董宇辉以“陕西乡党”的深情与文化传播者的视角,畅谈西安唐诗之都建设的机遇与路径,解读活动背后的文化巧思,更分享了独属于他的中秋团圆感悟。
作为扎根西安多年的乡党,董宇辉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有着深刻共鸣,“唐诗的千年流芳,离不开唐代科举以诗取士的推动,而长安作为盛唐都城,早已成为唐诗精神的‘原生地’——从儿时背的诗句到笔下的文章,从荧幕里的故事到心中的想象,‘长安=诗’的意象被反复强化,这里就是唐诗最厚重、最鲜活的载体。”
据董宇辉介绍,此次活动的“家宴”形式,是团队反复打磨的创新之举,“7月接到西安的邀请后,便思考如何让活动创新。中秋本是家人围坐、把酒话家常的日子,回到家乡做活动,就该有‘回家’的温度。最终确定以‘家宴’为纽带,将诗词吟诵、音乐舞蹈融入席间畅谈,让文化在烟火气中自然流淌。为了呈现最佳效果,团队精益求精,直至活动前一日凌晨五点,仍在逐字打磨配音细节、校准剪辑卡点,虽仍有进步空间,但每一处修改都是对唐诗的敬畏、对家乡的诚意。”
谈及西安建设唐诗之都的未来,董宇辉认为“机遇恰逢其时”。但他指出,西安的文化宝藏远不止唐诗——城墙的斑驳、大雁塔的巍峨、不夜城的璀璨是直观的文旅符号,秦腔的高亢、非遗手艺的精巧,更是深藏的文化肌理。因此,建设唐诗之都,最怕把文化做成“单一标签”,关键在于让每位游客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长安记忆”,有人为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来寻科举往事,有人因“举头望明月”来赴中秋之约,让大家看见西安的百面风华,才能让唐诗文化真正“活”起来。
中秋的团圆感,在董宇辉心中有着特殊分量,“平常也常和家人见面,但中秋的月亮一升起来,那种‘圆满’的感觉就格外强烈。”
在董宇辉看来,这场中秋唐诗盛宴,既是西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也为唐诗之都建设注入了人文厚度。
当千年诗韵遇上万家灯火,古都西安正以独特的方式,让唐诗从典籍中走出,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文化记忆。
文/ 记者 杨明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