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秦岭深处色彩斑斓。漫步在洛南县洛源镇,文化广场上,孝德故事宣讲引来掌声阵阵;农家院落里,志愿服务温暖着百姓心田;田间地头间,文明新风吹拂着希望的田野。全镇上下以“润物细无声”的执着,浇灌出文明实践的累累硕果,共同绘就了“文明花开香满园,德润万家气象新”的动人图景。
“榜样星光”照亮文明之路
在洛源镇桃坪村,村民吴锟的故事被口口相传。这位被称为“轮椅上的创业者”的先进典型,克服身体残疾,与妻子一道创办了“厨娘民宿”。今夏以来,房间供不应求,生意持续火爆。他自强励志的事迹不仅感染了周围村民,更带动了桃坪村民宿产业的发展。
像这样的“星光”,在洛源镇不断涌现:助人为乐典型史雪会,坚持帮助无血缘关系的老幼病弱及其他困难群众,成为村民心中的“暖心人”;好媳妇赵芳玲勤俭持家,用10个春秋诠释“孝”与“爱”的传统美德,赢得了全村人民的敬仰……
一个典型就是一把火。今年以来,洛源镇以“孝德文化”为魂,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评选出“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32人,引导群众向榜样学习。
同时,镇上组建11支孝德宣讲队,深入开展“到群众中去——孝德故事进百村交流分享活动”,以“院落会”“联心会”等形式开展政策宣讲、故事分享等活动20多场次,让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飞入千家万户,让文明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志愿微光”汇聚惠民暖流
近日,五龙村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手持电推子,在站内为20多位高龄老人理发。
“剪完头发,心里都亮堂了!”70多岁的赵新有摸着新发型笑着说。
这样的温情画面,正是洛源镇“需求清单+精准服务”模式的生动注脚。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全镇11个文明实践所(站)打出志愿服务“组合拳”,先后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多场次,覆盖400多人。
在春耕抗旱关键期,“送水入户”志愿服务让千亩农田重现生机;针对偏远村组就医难问题,志愿者联合卫生院定期组织开展“爱心体检”,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就连村民创办的民宿知名度不高、生意不红火等问题,也有志愿者手持摄像机、举着稳定器上门拍摄宣传视频。
如今,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在这片土地随处可见:从抗旱保苗到爱心义诊,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帮扶,广大志愿者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洛源的每一个角落,见证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新风。
“破立之笔”勾勒新风画卷
面对“白事宴席摆三天”“彩礼掏空家底”等陈规陋习,洛源镇党委指导各村结合实际,推出“十六不准”村规民约,用“不准老人穿烂衣、另立户,不准年节时令子女游玩欢庆、老人冷冷清清”等乡土方言,让文明新规入脑入心;针对“大坟头”难题,镇里巧用定标准、画图纸、现场看、现场评的办法,组织村民实地察看学习,让跟风者现场“红脸出汗”,既破除陋习,又保住体面。
同时,镇上持续开展“小喇叭·大讲堂·治陋习”志愿服务活动,将各村总结的30多例正反面典型事例录成音频,通过小喇叭等方式传遍全镇各个角落,让陈规陋习无处藏身,文明风尚随处可见。
如今走进洛源镇,昔日比排场的红白喜事变成了比文明的擂台,曾经冷清的家庭院落如今欢声笑语不断。一减一增之间,文明新风吹散了陈规旧俗,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阵风”到“常态化”,洛源镇正以孝德文化为笔,绘就“文明善治”的乡村振兴画卷。站在新的起点上,洛源镇将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文明之花开遍每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记者 王斌 通讯员 张浩楠)
编辑: 吴佳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