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秧歌 陕西版的“二人转”

2022-05-19 19:12:16  来源:华商报  


[摘要]在陕西,也有二人转表演——华州秧歌。华州秧歌是陕西华州区的一种传统戏剧,表演者二到三人,演员服饰随意,边歌边舞。2007年,华州秧歌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陕西,也有二人转表演——华州秧歌。华州秧歌是陕西华州区的一种传统戏剧,表演者二到三人,演员服饰随意,边歌边舞。2007年,华州秧歌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田间地头休息时的歌舞小戏

  华州秧歌是一种地摊子的表演形式,在田间地头、巷道场院、舞台剧院都可表演,演员服饰随意,有啥穿啥,每个剧目,表演者二至三人,边歌边舞,它的演出形式和“东北二人传”有许多相似之处。剧目内容多以反映农村生活故事、爱情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等为主。

  华州秧歌最早是以人们劳动之余顺口即兴而唱的形式出现的,语言风趣、幽默、质朴自然,多反映农村生活、爱情、民间、历史故事,内容短小精练,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面,有着非常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民间文学创作的良好素材。

  当地人说,“秧歌”是古代人在插秧时,为了消除疲劳,唱出的一些民歌小调,后来便称之为秧歌。秧歌开始只是农民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演唱,后发展成为农闲或节庆时群众娱乐的一种形式。

  为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很多农民用秧歌表演一些简单的生活小故事,形成了有歌有舞的秧歌戏,一开始没有完整的剧本,都是艺人们即兴式的创作,口传心授,仅仅只是为了娱乐。后来,随着艺人们不断地丰富完善剧本和表现形式,才形成了秧歌剧目。

  关于秧歌的名称,最初并没有确切的叫法,1957年,省艺术馆派人到渭南、华县对秧歌挖掘整理时,渭南的文化工作者坚持起名为“渭南秧歌”,华县的文化工作者坚持叫“华县秧歌”,为平衡矛盾,“渭华秧歌”由此得名沿用至今。从历史角度来讲,此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渭南、华县皆为古华州所在地,其名称命名为“华州秧歌”更为确切,《华县志》中就称华州秧歌。

  相传历史早于宋代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鼎盛

  据《渭华秧歌的音乐特色及历史沿革》一文:“渭华秧歌剧目《五点红》作为民歌的产生时代,根据其‘宫’、‘徵’、‘角’三音的特性,可引至宋代中原民间产生的诸宫调,它传至都市中,开辟了宋代杂剧新纪元。显然,《五点红》这一民歌曲调要早于宋代”。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丰富完善,形成了秧歌戏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导下,群众性的艺术活动蓬勃开展了起来,渭华秧歌剧也随之重放光彩。1975年曾参加了全省的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由过去的单纯的打击乐器,加上了弦乐器。剧本、音乐改进不大,只是在唱腔,化妆、表演等方面有所改进。

  1980年,华县(现华州区)赤水镇文化站和渭南分别整理,排演了传统秧歌小戏《卖杂货》、《办年货》、《打补丁》、《夫妻观灯》、《偷荷包》、《钉缸》、《小喜接妹》、《石榴娃烧火》并移植了《赶花轿》,《莲莲献策》等戏。从剧本、音乐、化妆、导演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艺术革新。

  1982年在“渭南地区民间文学普查汇报会上”,华县文教局、文化馆组织的一台民间小戏,其中有秧歌戏:《卖杂货》、《办年货》、《石榴娃烧火》、《小喜接妹》等剧目,陕西省、渭南市电台对其进行了录音、录像,省市许多的刊物对其剧目、剧本进行发表。陕西省、渭南市的领导和各地代表、专家给予这台小戏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集歌舞乐一体的小戏

  华州秧歌的市级传承人梁世民介绍,华州秧歌和东北二人转十分相似,不仅有字面意义上的跳秧歌,还要唱和跳,通过唱词反映农民的现实生活,是集歌舞乐一体的小戏。歌一般都是叙事歌和叙咏歌,舞有群众性自娱舞和单人、双人或集体表演,乐是指各种各样的音乐伴奏。

  “现在的华州秧歌已经有了规范的结构,曲式,调式,旋律,节奏,速度各有一定之规。”梁世民说,华州秧歌都是艺人们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进行表演传承的,在选用歌词、音乐、伴奏手法、表演服装方面,都有大量的即兴之举。

  华州秧歌曲调优美,生活气息浓,拥有许多迷人的曲调,最常用“6”调式。据搜集、整理的音乐资料统计,约有四十多种,这些曲调委婉悠扬、欢快流畅。在其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迷胡、花鼓戏、碗碗腔等戏曲音乐的成分。表演形式活泼,具有一整套的唱、念、做、舞。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

  梁世民表示,因位华州秧歌不受表演场地限制,在田间地头、巷道场院、舞台剧院都能演出,内容多表现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等诸方面,内容健康向上,教化作用明显,所以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

  秧歌进校园进行教学保护和传承

  梁世民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华州秧歌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市场一直处于滑坡状态,失去创新的原动力,以至现在老艺人年事高迈,年轻人又不愿意去学它,剧目剧本创新停滞不前、演出人才匮乏,华州秧歌处于濒临灭绝状态。

  “现在为了将这一传统剧目传承下去,老艺人们进校园,给小学生传授表演技艺。”梁世民说,“同时努力创作新的华州秧歌剧目,对新剧目进行排练演出、进行推广。 华商报记者 康菲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华州秧歌 农民 文化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