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2023-11-10 20:36:46  来源:人民政协报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并深刻把握其原创性贡献。

  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强调要以“宽广的视角”,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段论述既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使命,同时也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又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可靠物质保障。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孔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号召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强调:“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还以“四个重要”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关键性意义: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在2023年10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三个事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精准运用和最新发展,既坚持了经济社会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充分地强调了思想文化的能动的反作用,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大大深化了我们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认识上升到新高度,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先,以“植根文化沃土”凝练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涵养、支撑。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其次,以“两个是、两个不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总书记还掷地有声地澄清,“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第三,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具体方略。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年2月24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重点作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对象更为宏阔地指向中华文化这个整体,还在人类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语境之中,提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第四,以“激活”“融通”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第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内涵。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将“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传统”强调提出,并与“中国具体实际”“本国具体实际”并列,理论蕴意深刻。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原创性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在今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前提、结果与意义,作出了更为系统的深入阐释——“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筑牢了中国道路的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实际上,中国共产党100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来的道路理论制度,一直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一直没有明确地自觉地进行理论概括、理论总结,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深沉的文化自觉意识,首创性地提出“第二个结合”,这是对过往理论探索的深刻总结,是对理论创新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未来理论发展的正确引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举旗定向。100年来,实现民族复兴、赓续历史文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目标,并认为它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宣告“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在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又提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的伟大的国家”的奋斗目标。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予以详细的阐发。进入新世纪,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和任务。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次全会还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继承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举旗定向。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化建设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开篇就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今年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开篇就连续两次提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讲话的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显然,“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守正、是继承,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创新、是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历史制高点上,贯通古今中外,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提出的又一原创性的新思想。它上承毛泽东在上世纪中叶提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建设目标,下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将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起到举旗定向的重大引领作用。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要求我们准确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与品格。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坚持人民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享受者以及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为什么人的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理论特质,“七个着力”即体即用、即用即体,既实现了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大大深化了我们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又阐明了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很好地把握了文化的系统完整性和要素可分性、历史连续性和时代变革性、民族独创性和对外交融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准确把握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了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增强了文化建设实践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它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发展就没有止境,它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在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展现出更加磅礴的思想伟力、实践伟力!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员、文化安全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原创性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