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检察院:创新普法浸润乡土 法治阳光守护青绿

2025-09-02 10:57:33  来源:西部法治报-政法新闻网  


[摘要]8月中旬,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环境检察宣传周”活动,悄然走进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陈崖窑村。...

  8月中旬,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环境检察宣传周”活动,悄然走进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陈崖窑村。榆阳区人民检察院干警们来到乡村振兴帮扶村,以“生态环境检察守护绿水青山”为主题,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里的“生态红线”变成村民能听懂的“护山守则”,将公益诉讼的“法律武器”讲解成守护家园的“实用工具”。

  创新形式:让普法从“纸上”走到“心上”

  在陈崖窑村的村口广场,榆阳区检察院干警们早早搭起宣传台,摆放着内容丰富的普法资料。宣传材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涵盖生态环境检察的职能、典型案例、法律政策、维权途径等多个方面。检察干警们一边向村民发放资料,一边耐心细致地讲解生态环境检察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检察院还能管环境污染?”“破坏生态该咋办?”面对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榆阳区检察院干警们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就像家里的菜园子要打理,村里的山水也得有人护”这样的家常话拆解法条,让“生态检察”这个专业词汇变得可触可感。

  这种“零距离”互动打破了传统普法的距离感。当村民们拿着宣传册向榆阳区检察院干警追问细节时,法律条文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了守护家园的“实用手册”。

  沉浸普法:把法庭“搬”进田间地头

  除了集中宣传,榆阳区检察院干警们深入村民家中,穿梭在田埂间,将普法现场“搬”到村民劳作的场景中。他们跟着村民查看庄稼长势,在果树下讲解林地保护法规;陪着老人在河边散步,顺手科普水源地保护知识。

  “张大叔,您看这玉米地边上的水渠,要是有人往里面排污水,这就触犯了法律……”榆阳区检察院干警们与村民边拉家常边讲政策,边看庄稼边讲法律。

  当村民们讯问检察官“村里的河水浑了管不管?”“山上的树能不能砍?”“随手乱扔农药瓶是不是违法?”时,环保意识已在潜移默化中生根。面对村民提出的实际问题,榆阳区检察院干警们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现场给予专业建议,还鼓励村民积极举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共同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有村民主动拿出手机拍下举报电话:“以后看见破坏林子的,我就给你们打电话!”

  当法律知识从书本里“走”出来,变成庄稼人能触摸到的维权指南,不仅让村民在闷热夏日里看清了“保护生态得靠法”的道理,更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播下了“法治护绿”的种子。

  普法深意:激活乡村治理“法治基因”

  这场宣传活动的价值,远不止于发放多少份资料、解答多少个问题。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榆阳区检察院干警们不仅了解了当地生态环境现状,也收集了许多来自基层的意见建议。这些第一手资料,为检察机关进一步优化监督机制、提升办案质效提供了重要参考。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场普法为乡村振兴植入了“法治芯片”。当村民们知道自己的一句疑问能推动检察监督机制完善时,主人翁意识被悄然唤醒。这正是普法宣传带来的改变——让法治动能顺着田埂溪流,渗透到乡村治理的每一个角落,守护着绿水青山,也滋养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如今,陈崖窑村的田埂上,除了庄稼的清香,更有法治的芬芳。榆阳区检察院的这场创新普法,就像一粒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森林,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法治阳光下愈发鲜亮。(刘斌)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创新 普法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