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影视双轨创新:XR电影破局场景与内容难题 微短剧精品化筑产业高地

2025-08-27 16:00:28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西安影视产业正以“技术革新+内容升级”双轨并行,在虚拟现实(XR)电影与微短剧领域同步突破。...

  西安影视产业正以“技术革新+内容升级”双轨并行,在虚拟现实(XR)电影与微短剧领域同步突破。近日,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负责人王季萱详解西影从红砖老厂区到XR产业标杆的转型路径,其打造的XR影厅以高适配性、高灵活性打开市场;西安市数字内容产业研究院秘书长李博则聚焦微短剧生态建设与精品成果,双线发力为中国影视产业注入新活力。


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负责人王季萱
 

  王季萱:西影XR电影全生态落地,灵活场景+丰富内容破解行业痛点

  “2016年的西影,围墙内杂草丛生,红砖厂房破旧不堪,企业一度走到生存边缘。”回忆西影转型起点,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负责人王季萱感慨道。彼时,西影的破局之路从“深化改革”与“战略重构”同步开启,确立“以影视为核心、文旅传媒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战略,从单一影视制作向科技、艺术、文化、资本“四轮驱动”创新发展的多元融合现代化文化集团转型,短短数年实现企业内外貌“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便传统影视业务——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微短剧等持续产出且口碑良好,我们也从不敢陷入‘成功陷阱’。”王季萱以柯达固守胶片、诺基亚沉迷功能机而衰落为例,强调西影的危机意识。正是这种警惕,让西影在企业步入正轨后,率先布局前沿领域:2023年发力影视AI研发,2024年开始布局XR(扩展现实)技术,为影视产业寻找新增长极。

  “XR不是传统电影的‘替代品’,而是‘向下兼容的升级者’。”王季萱提出对XR媒介价值的核心认知——传统电影能承载符号、文字、图像,而XR新增“时空”维度,能让观众从“外部观察者”变为“沉浸参与者”,实现从“看故事”到“走进故事”的体验革新,“这是影视表达形态的一次革命,也是未来影视产业的重要方向”。

  基于这一认知,西影围绕XR电影构建起覆盖“行业-产业-技术-内容-市场”的全产业链生态,尤其在场景适配、运营效率与内容供给上,破解了行业核心痛点:

  场景灵活,翻台率高:主推的“坐观式”XR影厅突破场地限制,只要能放下一把专用座椅,无论是影院闲置间隙、景区游客中心,还是商业综合体角落,都能快速部署;无需固定场次排期,观众随到随看、看完即走,互不干扰,极大提升场地利用率与运营翻台率。

  技术突破,体验升级:自主研发全球首款虚拟现实电影专用座椅,集成渲染服务器与轻量化头显,凭借高度一体化设计斩获2025年电影金数字“年度杰出技术创新应用”荣誉;联合头部企业定制的头显设备,从初代700克减重至180克,实现双目8K超高清、超宽视场角,兼顾沉浸感与佩戴舒适度,“未来我们还计划将头显重量降至150克、130克,分辨率提升至单眼5K、6K,达到视网膜级视觉效果”;同步推出“坐观式”“大空间”两类虚拟现实标准影厅全栈解决方案,覆盖规划设计、施工改造、设备部署、软件播控、运营管理全流程,让XR落地“零门槛”。

  内容丰富,持续更新:打破“大空间”影厅内容数量的局限,“坐观式”影厅可同时承载几十到上百部作品点播;目前正推进《梦回延安》《龟兹乐舞》《石峁鹰熊》等作品创作,聚焦红色精神、丝路文明、华夏起源,首批作品2025年将与观众见面;未来还将开放生态,吸引行业头部内容方加入,通过标准化技术架构接入更多优质内容,保证观众每次体验都有新选择。

  在生态协同层面,西影更发挥“先行者”作用:2024年9月承办西安XR电影周,吸引40余家XR头部企业与跨领域专家齐聚,推动《西安市培育打造XR产业链工作实施方案》发布,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正式落户西影;2025年推动国内首支XR电影专项基金——西安市XR产业发展基金成立,为产业注入资本活力;依托基地整合动作捕捉、高精度扫描阵列、渲染算力服务等专业设施,积极配合行业管理部门推动硬件、软件、内容、标准协同发展。

  “面对GPU、渲染引擎等国产底层技术短板,我们的思路是‘以市场驱动技术’。”王季萱表示,西影计划将“坐观式”影厅解决方案在影院、景区、商业综合体等多场景落地,并沿“一带一路”拓展海外市场,“只有构建起规模化市场,让观众接受XR这一新艺术形态,国产技术企业才有研发动力,才能逐步解决技术兼容、标准统一问题,最终实现底层技术自主可控”。


西安市数字内容产业研究院秘书长李博接收采访
 

  李博:西安微短剧构建完整生态,精品化成果亮眼赋能城市发展

  作为西安影视产业的另一重要增长极,微短剧产业已从早期“野蛮生长”迈入“精品化发展”新阶段。西安市数字内容产业研究院秘书长李博在采访中,全面解读了西安微短剧的生态布局、发展成果及多元价值。

  “西安微短剧早已摆脱‘狗血反转、内容低俗’的刻板印象,形成了‘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人才支撑+文化传播’的完整产业生态。”李博介绍,当前西安微短剧的发展核心围绕四大维度展开:

  内容精品化,政策强护航:政府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支持企业抢占内容出品话语权,今年重点聚焦乡村振兴、非遗传承(如非遗服装)、消防普法、公安反诈等正能量主题,推动内容从“快消品”向“高品质文化载体”转型。国家层面也持续引导行业升级,微短剧现已可上电视播放、申报“五个一工程”奖项,《秦枪》等西安作品更登陆央视,反响热烈,“市场也在主动跟进,即便民营公司也开始追求‘代表作’,《秦皇岛的天花岛》《常州路上开超市》等精品案例已获观众认可”。

  科技作支撑,降本提效率: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杭州“七小龙”等高校与头部企业,推进AI短剧研发,相关企业已入驻西安产业基地,通过AI辅助剧本创作、后期制作,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制作效率,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人才强储备,就业高品质:2024年起联动多所院校开展人才培养,举办各类创作大赛,形成成熟的人才培育体系;仅去年一年,西安微短剧产业就带动2万余名大学生实现高品质就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文化广传播,赋能文旅业:西安微短剧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每月上线作品不低于300部,且均在西安取景拍摄,大唐不夜城、博物馆、湿地公园等免费场景高频出镜。这些作品中既有榜单热门,也有现象级爆款,不仅向全国观众展现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自然风光,更直接带动当地文旅消费,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活载体”。

  谈及产业成果,李博列举多部代表性作品:《老盔有了新主人》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还斩获戛纳电影电视节唯一中国评优微短剧案例,将西安元素推向国际;《人活一口气》获评“陕西省十大优秀微短剧”;《鉴心》双喜临门,拿下陕西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与第十七届陕西电视金鹰奖;《凤凰鸣天》登陆北美市场后迅速跻身播放量前三,验证了西安微短剧的海外市场竞争力。

  “未来西安微短剧的核心方向,是强化‘西安出品’‘西安精品’标签。”李博表示,目前各企业正积极组建、培养专业编剧团队,与全国优秀原创工作室合作,进一步提升内容原创力;同时将持续深化AI技术赋能,降低创作门槛、提高产业效率。对于平台化建设,李博坦言,因需大量资金支撑投流、宣发、版权交易等环节,且成熟平台多集中于北广深,西安暂以内容建设为核心,待产业基础更扎实后,再逐步探索平台化发展路径。(张楚翌)

编辑: 孙璐莹

相关热词: 西安影视 微短剧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