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引领与曲江新区的支持下,西安以“传承+创新”双轮驱动,推动秦腔艺术重焕活力,同时带动多元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从政策护航、人才培育,到精品创作、惠民服务,西安通过全方位布局,让千年秦腔走进新时代,让文艺成果惠及千万群众,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近日,西演秦腔青年实验剧团团长何红星、青年演员王鑫、刘文静及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任雪迎接受采访,分享秦腔与文艺发展的“西安实践”。
政策领航:多维保障筑牢发展根基,为秦腔与文艺注入动能
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出台多项重磅政策为秦腔与文艺发展“保驾护航”。2023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西安市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实施意见》(市办字〔2023〕42号)与《西安市文艺发展研究院组建方案》(市办字〔2023〕39号)——前者从保护传承、剧本创作、演出条件、团体发展、人才培养等维度,为秦腔艺术规划全方位发展路径;后者组建的西安市文艺发展研究院,已吸纳44名专业人才(秦腔演职人员占比63.6%),通过“院—团联动”模式委派至各文艺院团,打造高层次文化人才“蓄水池”。
资金与项目支持同步跟进:2024年安排70万元、2025年计划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西安演艺集团开设为期6年,定向培养秦腔后备人才;2025年印发《2025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宣传文化事业项目申报指南》,对电视剧《长安二十四计》、2025西安交响乐团大雁塔户外公演等48个项目给予补助,对《天下同心》《梦想城》等29个优秀成果予以奖励。此外,西安还联合多部门举办2025年社区文化艺术季,开展秦腔戏迷擂台赛;实施“长安新篇”文学创作计划与“古城菁英·长安新颜”美术创作工程,推动“文学陕军”“长安画派”振兴,实现多门类文艺协同发展。
秦腔传承:人才培育薪火续,守正创新焕新颜
作为秦腔传承的核心力量,西安演艺集团构建起“梯队化培养+创新性演绎”体系,让古老剧种焕发青春活力。
十年培育结硕果,青年剧团成“传承主力”。
“早在10年前,西安就为秦腔传承迈出关键一步。”西演秦腔青年实验剧团团长何红星介绍,2017年起,通过“院团+院校”模式,117名学员进入西安市艺术学校,在易俗社、三意社名家亲授下开展六年系统学习。2021年,这批平均年龄仅19-22岁的学员组建西安演艺集团秦腔青年实验剧团,成为西安最年轻的秦腔专业剧团。成团至今,剧团已排演《杨门女将》《宝莲灯》等近20部传统大戏、50余部折子戏,不仅在上海、北京、西北五省巡演,更赴意大利等国家开展国际交流,“昨晚还在周至完成两场演出,凌晨1点才返程,孩子们用敬业诠释对秦腔的热爱”。
为保障“后继有人”,传承工作持续加码:2024年,西安演艺集团联合市艺校完成第一批42名秦腔委派班学员招生,配备7名专业教师开展训练;2025年7月,第二批27名学员(25名演员、2名演奏员)顺利入学,为秦腔长远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青年演员守初心,创新演绎拉近距离
“14岁接触秦腔时,从没想过会相伴至今。”青年演员王鑫出身梨园世家,初学阶段曾因角色转换倍感压力——在《宝莲灯》中,他前半段演小生刘彦昌,后半段要转型须生,“小生身段细腻、唱腔婉转,须生则需浑厚嗓音与沉稳台风,相当于‘切换表演模式’”。为让秦腔贴近年轻观众,剧团在《宝莲灯》复排中大胆创新:邀请北京专家指导武戏,融入“秦岭四宝”元素重构剧情,用丰富武打设计替代传统单一呈现;引入电子幕布、现代踏板等道具,提升舞台视觉效果。“守正才能创新,先把老一辈的精髓学扎实,再用新手法赋予秦腔新活力。”王鑫说。
20岁的刘文静来自甘肃平凉,13岁因被秦腔头饰服饰吸引入行,如今在《白蛇传》中一人诠释白蛇从闺门旦到武旦、青衣的转变,水袖、跪步等训练常让她手臂酸痛,但她始终坚持:“希望通过我们的演绎,让更多年轻人爱上秦腔。”据悉,剧团计划2025年12月推出青春版《秦腔红楼梦》,用现代视角重构经典,目前创作已启动。
文艺发展:精品创作结硕果,多元融合拓新局
西安演艺集团以“传承文化、服务群众”为使命,在秦腔之外,推动话剧、儿童剧、音乐剧等多元剧种协同发展,斩获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文艺创作“西安标杆”。
精品迭出,荣誉加持树行业典范
集团十余年来斩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国家级荣誉80余项,《麻醉师》《柳青》《路遥》等剧目成为行业经典。2025年新创剧目16部、复排经典29部:易俗社新编历史剧《还我河山》、三意社《大儒张载》(年底完成剧本)传承历史文脉;话剧《长安的荔枝》首演后获100余场巡演订单,将赴22省52市演出;音乐剧《花木兰》首演9场票房售罄,10月开启上海、广州等城市全国巡演;国漫《画江湖之不良人》“燃魂”音乐会在15城巡演,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统一。
经典复排同样亮眼:秦腔《下河东》《出棠邑》、豫剧《秦香莲后传》等6部传统戏完成精修,在西北五省演出;儿童剧《爷爷的水稻田》《我们是秦俑》等10部作品计划全国巡演80场;文旅融合项目《千年九成宫》提升后在宝鸡麟游景区常态化演出。此外,集团“全链条版权生态体系”入选国家版权局典型案例,秦腔《无字碑》等3部作品及1名个人获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支持。
近年来,西安全市文艺创作更是“百花齐放”:电视剧《人生之路》《功勋》《装台》、电影《柳青》《秀美人生》等8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音乐家》《树上有个好地方》获“华表奖”,《拨浪鼓咚咚响》获“金鸡奖”;《装台》《功勋》等获“飞天奖”“白玉兰奖”,多部作品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成为“现象级”佳作。
惠民服务:文化普及接地气,暖心服务润民心
西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公益放映、惠民演出等举措,让文化成果走进基层、惠及群众。在公益电影领域,探索“文明实践+公益电影”新模式,目前已覆盖25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覆盖率达76.2%。
西安演艺集团作为惠民主力,2025年截至8月已开展惠民演出近千场,惠及线上线下42万人次,暑期演出超700场。重要节假日成果显著:春节档演出358场,惠及观众40万人次;“五一”假期演出151场,观众727.4万人次,收入同比增长17.7%;端午假期演出77场,收入同比增长5%。暑期“消夏惠民演出”覆盖全市189个街道,在社区、村镇、剧场为群众送上秦腔、儿童剧等节目;西演SPACE公益惠民演出季联动易俗大剧院等场馆,打造“文化消暑月”,让市民零门槛享受优质服务。
此外,集团还高质量完成“丝路春晚”、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日演出等重大活动,“千人吼秦腔”活动在快手平台获近3亿播放量;推进690场“戏剧进校园”、1305场“戏曲进乡村”,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未来,我们将持续在人才引育、精品创作、市场化探索上发力,让秦腔与多元文艺共同绽放,为西安文化演艺事业注入持续动力。”任雪迎表示。接下来,西安将继续以政策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深化秦腔保护传承,推动文艺创作提质升级,为建设文化强市、谱写文化发展新篇章持续奋斗。(张楚翌)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