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蒋维博
10月17日,在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石凹村的一处庭院,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会正在进行。镇党委委员、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与数十名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围绕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情况畅所欲言。
这场看似平常的“拉家常”,是铜川探索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的生动缩影——通过让村民成为项目的“当家人”,不仅修通了村里的排水管道、硬化了破损路面,更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内生动力。
从“政府干”到“一起干”
在石凹村,以工代赈项目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村民王增文指着家门口平整的水泥路感慨地说:“以前一下雨,巷道积水能没过脚踝;现在排水系统修好了,出行再也不用‘看天脸色’。”更让他欣喜的是,这个惠及全村的民生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监督,处处都有村民的身影。
这种转变源于铜川市对传统以工代赈模式的创新突破。过去,以工代赈项目多由政府主导实施,虽能快速推进,但常面临“政府热、群众冷”的困境。如今,耀州区推行“村民自建+民主管理”机制,让群众全程参与项目决策、建设和监督。
在石凹村,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实施方案后,成立由老党员、乡贤组成的监督小组,从建材采购到工程质量实行“阳光操作”,真正实现了“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就业走”。
从“旁观者”到“当家人”
铜川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的核心创新在于组织架构的重塑。指导村委会建立乡贤人才库,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项目理事会,下设施工、监督等6个小组。项目理事会自主管理施工安排、材料采购和财务支出,实行“日记录、周公示、月发放”的透明财务制度,确保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运行。
“听本村人的呼声、按本村人的考虑、由本村人来决定、靠本村人去实施”,董家河镇以工代赈项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凤柳村通村路建设项目共吸纳173名村民参与,累计发放劳务费8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4%。
同时,凤柳村采取“培训+上岗”的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程施工技能培训。许多村民通过学习新技术,农闲时能在附近工厂、工地找到合适的岗位务工,实现了从短期就业到长期职业发展的转变。
在铜川,“村民自建”模式正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2024年,铜川争取以工代赈专项投资3730万元,发放劳务报酬1239.94万元,吸纳农村务工人员1021人,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达33.24%。
“小项目”带动“大收益”
铜川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实现了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群众增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在凤柳村,以工代赈项目铺设道路1.6公里、巷道1.1公里、雨污水管2000米,解决了1800余名群众出行难、生产生活不便等问题。董家河镇在全镇7个村实施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累计发放劳务报酬500余万元,带动600余人就业。
在耀州区试点项目中,通过取消招投标环节节省成本37.5万元,项目收益全部落实到村庄环境改善和人民群众增收上。项目施工进度已过半,累计带动273人就业,其中脱贫户和50岁至65岁的就业困难群体占到60%以上。
以工代赈项目的成功实践,也为铜川深化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董家河镇正着力推广“五会治村”模式,将村民自建经验延伸至乡村治理各领域。
“以工代赈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治理工程。”铜川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出台《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管理办法》,明确村民参与决策、建设、监督的具体流程。目前,全市已在12个乡镇推广这一模式,累计实施道路硬化、农田水利等项目47个,带动就业2100余人次,发放劳务报酬3800余万元。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