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教科委“挖掘西北联大办学精神,促进我省高校高质量发展”调研专题报道 传承联大精神 赋能陕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11-07 07:44:34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摘要]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围绕“挖掘西北联大办学精神,促进我省高校高质量发展”议题,先后在西安、汉中、杨凌等地追寻西北联大足迹,探寻精神传承之路,为我省高等教育振兴寻方向、谋良策...

  记者 闫智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西迁的重要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抗战纪念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传承的扎根西部、兴学强国精神,仍是推动陕西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为深入了解西北联大的历史及办学成就,凝练西北联大的办学精神,发挥其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贡献,10月14日至15日、21日至23日、31日,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邀请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围绕“挖掘西北联大办学精神,促进我省高校高质量发展”议题,先后在西安、汉中、杨凌等地追寻西北联大足迹,探寻精神传承之路,为我省高等教育振兴寻方向、谋良策。

  溯源校史 解码“联大基因”

  10月14日下午,调研组首站抵达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秋日的校园,大礼堂红墙庄重,张学良题词的纪念碑字迹苍劲,前辈学者的雕塑矗立,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标,让调研组成员瞬间感受到浓厚的“联大氛围”。

  在西北大学博物馆负一层的校史馆里,泛黄的讲义、磨损的校徽、标注着“1938年秦岭行军路线”的旧地图,无声诉说着西北联大的西迁历程。

  1937年9月,随着全国抗战形势日趋严峻,以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为基础,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下令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11月15日在西安正式开学。1938年3月,因日军逼近陕西潼关,西安屡遭轰炸,学校被迫南迁汉中,4月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西安临时大学组建时,24个系近1500名师生,在战火中坚守授课;1938年徒步400余公里穿越秦岭,把课堂搬到汉中的破庙、祠堂里。”西北大学教授、西北联大与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北联大联盟秘书长姚远站在史料展柜前,向调研组成员详细介绍,“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联大仍培养出9000余名毕业生,其中两院院士近200人,师昌绪、赵洪璋这些名字,都是西北联大精神的最好见证。”

  姚远说,从1938年至1939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改组西北联大,将其分立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各校复校,而西北联大主体留在西北,成为支撑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如今的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均与西北联大有着直接血脉联系。

  “当年联大在陕西办学,得到群众的全力支持,如今传承联大精神,更要让校地协同‘活’起来。”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光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德兴实地走访后有感而发。他建议开发西北联大研学路线,让高校学生重走“西迁路”,亲身感受“公诚勤朴”的精神。

  踏访旧址 直面“传承考题”

  10月22日,调研组从汉中市区出发,驱车前往城固县董家营镇——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古路坝天主教堂。

  斑驳的砖墙、留存的油灯、复原的“七星灯火”课堂场景,让调研组成员仿佛回到80多年前。彼时,这里与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并称“抗战三大坝”,因条件艰苦被称为“地狱”。但师生们仍在油灯下钻研纺织、电讯技术,为抗战大后方培养工业人才。

  “2018年我们投入1100万元对这里进行抢救性维修,2019年三处旧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固县相关负责人指着教堂内的展陈介绍,“除了古路坝、文庙、一中这三处核心遗址,很多师生临时居所已无迹可寻,保护范围还需扩大。”

  在“西北联大在城固展示馆”,300余件珍贵史料、20余位历史人物的专访视频,多方面再现了西北联大在汉中的办学历程。

  “在对西北联大精神挖掘传承上,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问题。”汉中市副市长郑雪梅说,西北联大在汉中办学的遗址分布比较广泛,除三大核心遗址外,部分分散的师生居所、临时教学点尚未纳入保护体系,现已无办学痕迹,遗址保护还不够到位。汉中研究队伍相对薄弱,缺乏与其他高校研究团队的常态化合作,对“西北联大与汉中地方发展互动关系”等课题的挖掘不足。大众传播还停留在博物馆展览、学术讲座层面,年轻人知晓度较低。

  郑雪梅建议,协调省旅游、教育、宣传等相关部门共同打造西北联大精神宣传、研究、旅游热点,让西北联大精神成为新时代陕西高等教育与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联大精神的传承,不能只靠地方‘单打独斗’。”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秘书长李胜利建议,由省级层面牵头,建立协同研究机制,推动西北联大史料数字化抢救,把散落在各地的讲义、书信、口述史料整理归档;可联合西北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院校,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者深入研究西北联大办学理念与当代高教发展的结合点,让历史研究真正服务于现实需求。

  锚定方向 激活“精神动能”

  通过实地调研,调研组发现,西北联大的研究资源难以共享,缺乏省级层面统筹的协作机制;在旧址保护中,大量师生临时居所、田间课堂等散落遗址未纳入保护体系,部分已湮灭无迹,历史场景难以完整还原;当前西北联大精神传播多局限于学术讲座、博物馆静态展陈,形式单一且受众面窄,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

  “全国与西北联大血脉相连的高校,目前多各自为战,缺乏统一协作机制。”调研组成员、西北联大联盟副秘书长杨龙说,“尤其是抗战时期的口述史,90岁以上的亲历者已寥寥无几,抢救性采集迫在眉睫。”

  调研中,“如何让西北联大精神从‘历史记忆’变为‘发展动力’”,成为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杨德兴建议,实施“特色学科攀登计划”,围绕能源、农业等西北急需领域打造一流学科,同时设立“西部学者”岗位,激励人才扎根。

  “组建一个协作组织、制定一个整体方案、设立一笔专项资金、打造一批宣传载体,让西北联大精神真正‘走出去’‘活起来’。”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陈军说,还可以建立“陕西高教共同体”,发挥西北联大后续高校力量,跨校共建实验室,推动科研成果在陕转化。

  杨龙建议,整合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陕西理工大学等院校力量,系统梳理历史脉络,同时联合文旅部门,开展口述史采集专项行动,组织志愿者走访亲历者及其后代,建立线上“数字史料馆”。此外,还可推动高校将西北联大精神融入新生入学教育、思政课程,通过“联大故事宣讲会”“校史情景剧展演”等形式,让年轻学子真正理解“公诚勤朴”的内涵。

  郑雪梅表示,汉中下一步将统筹文旅、教育、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西北联大所有办学遗址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西北联大遗址数据库”,对普查出的文物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一体推进;打造西北联大文化品牌,统一西北联大形象标识,联合开展对外宣传、重点文物巡回展览等活动,推动西北联大的研究和宣传。

  “西北联大精神不是尘封的史料,而是激励陕西高校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精神密码。此次调研不仅梳理了西北联大的历史脉络,更找准了精神传承与高教发展的结合点。”省政协教育科技委员会主任薛建兴表示,要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把精神传承转化为行动实效,为建设高教强省注入更多“联大力量”。

编辑: 陈戍

相关热词: 西北联大 西迁精神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