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5-10-30 17:13:56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10月28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刘刚介绍了渭南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情况...

  各界新闻网讯(记者 韩璋 樊星)10月28日,渭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渭南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刘刚介绍了渭南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情况。

  刘刚表示,近年来,渭南市创新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一手抓示范引领、一手抓全域提升,以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成效不断厚实“六强一富一美”农业强市的底色成色,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彰显秦东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实践探索了许多有效做法,为渭南在全省乡村振兴树标杆走在前蹚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子。

  在工作推进中,渭南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行动方案》和《示范创建管理办法》,分年度明确创建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和推进机制。把乡村建设“183”行动12项重点任务,细化为“1+15”专项任务体系,由14个市级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将乡村振兴各类示范创建统筹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来。2025年初确定的110个市级重点村,确定实施项目633个,统筹整合项目资金7.2亿元。市级财政专项安排5480万元,用于奖补“千万工程”重点村、镇,确定实施项目166个。抓好办成了一件件、一批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

  持续做大做强“土特产”文章,深入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提档升级。白水县是全国最早命名的“中国苹果之乡”,澄城樱桃种植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大荔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富平县尖柿栽植面积36万亩,奶山羊存栏88万只。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机制,潼关肉夹馍和酱菜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韩城大红袍花椒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产品清单,大荔冬枣等九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295.67亿元;把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千万工程”的先手棋,分类推进“三大革命”。坚持小厕所、大民生,全市累计改造农村户厕77万余座、普及率达83.22%。探索实践“县城周边接入管网、镇村集中工艺处理、边远山区分散治理”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40.6%。

  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以县域、乡镇为主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累计建成255座镇级垃圾中转(压缩)站,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95%;城乡融合强支撑。强化基础设施“硬”支撑,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7698公里,拥有县域客运线路329条、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占比达93%。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372处,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68%,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达70.81%。强化公共服务“软”支撑,累计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2566个,合格村医2752名;全市1425个农村幸福院、179个日间照料中心较好解决了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就餐助餐等问题;“三治”融合破难题。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和深化零刑事案件村创建活动,全市65个行政村成功创建国家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约四会”实现全覆盖,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今后,渭南市将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为引领,突出乡村建设“面子”、乡村产业“里子”、乡村治理“根子”的“三子”协同,在深化“千万工程”实践上有新成效;突出改革赋能,在激发乡村活力上有新进展;突出守正创新,在机制要素保障上有新突破,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编辑: 意杨

相关热词: 渭南 乡村振兴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