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市 资料图片
大唐西市的雕塑 资料图片
10月10日晚,央视大型文化探访节目《踏歌行》走进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播出后引发观众热烈反响。当观众跟随唐诗经典步入充满丝路传奇的长安,那些商贾云集与中外文化彼此促生的辉煌历史也扑面而来。从“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到“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千年前,作为丝路上著名的国际性商贸中心,长安汇聚万国商队、奇珍异宝,让跨越国界的生活与诗意在此交融;当千年过去,“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的鲜活气韵仍在这座城市中流转,见证着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驼铃古道繁华地
诗里金市汇万邦
提到古丝绸之路,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必然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以及骑着骆驼的商队往来的景象——自张骞“凿空”西域,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沿丝绸之路日趋频繁,“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华盛景自此被历史铭记。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在《踏歌行》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辛晓娟在曲水之畔,吟诵起唐朝诗人张籍的名句,“这句诗让我仿佛看到,在茫茫黄沙中有驼铃声隐约传来,它们应是驮着一匹匹丝绸,往返于安西与唐都长安的路上,而这过程里边不知发生了多少动人心魄的故事。”
对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商贾驼队而言,“长安”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名字——盛唐时期,长安是整个亚欧大陆板块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在此时达到鼎盛。长安,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名副其实的丝路商贸中心。杜甫的“崆峒西极过昆仑,驼马由来拥国门”,正描绘了西域胡商牵引驼马经丝路拥入大唐国门的景象。
而在节目中,诸位嘉宾不约而同地提及,要看千年前长安城对外贸易最集中的点位,那无疑是“胡商云集,货通四海”的西市。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学者李尔吾介绍,在千年前的盛唐长安,有两个对称的著名市场——西市和东市。“每一个老百姓想买什么,去哪个市场买,都是有方向性的。我去西市买,我去东市买,时间长了就变成‘买东西’。”
李尔吾所说的“方向性明确”,是指长安东市位于城东,紧邻皇城,主要服务于皇室成员与达官显贵;西市则更国际化、平民化——长安百姓和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商人皆在此设铺贸易,外销货物从这里启运,域外奇珍也在这里集散。
大唐西市博物馆科普部主管景仰则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唐时的西市占地达1600多亩,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大街各两条,平行交叉成“井”字形,220多个行业、4万多商户在“肆、行、邸、铺、店”中有序经营,开门迎客,人流如织。
如此规模,即便穿越千年烟云,也不难想象其昔日荣光:络绎不绝的商旅,琳琅满目的货品,鳞次栉比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让西市成为李白等诸多唐诗大家笔下当之无愧的“金市”——这里不仅有陆路交通,还专门引渠修成水运通道,再加上直通西行丝绸之路的金光门与开远门,使西市聚集了来自丝路沿线各地区的胡商。
客从远方来
相融满座春
西市之所以成为盛唐长安“丝路商贸中心”的缩影,不仅在于商贸繁荣,更在于它所促成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用李尔吾的话说,“西市除了商贸功能,还是交流融合的窗口。西域商人沿丝路而来,先在西市落脚,习惯这里的生活后,便定居下来。继而一些外国人甚至在唐朝参加科举。《资治通鉴》记载:‘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
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旅为长安带来了异域文化,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长安相互交融、碰撞。
于是,在长安,可见中亚商人手持宝石香料与长安富商讨价还价;可赏“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酒肆中西域女子跳着风情万种的胡旋舞,博得满堂喝彩;可品来自天竺的珍馐美味,与长安百姓共享口腹之欢……这样的交流碰撞,不仅丰富了西市的内涵,更让长安成为多元文化交融之地。
于是,唐诗经典中留下了崔颢的“贵里豪家白马骄,五陵年少不相饶。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的“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元稹的“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这些令人咏怀的不朽诗篇。
人们在长安购物、娱乐、聚会,享受生活的美好与和谐。在这里,可闻胡姬酒肆中传来的悠扬歌声,可见舞女翩翩身影,可感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长安不再只是一座城,更是一扇向世界敞开的窗口——外来的文化、人群、商业、语言在此交汇融合,这座充满活力、热情洋溢、海纳百川的国际都市,汇聚着世界珍宝,也彰显着大唐子民的豪迈气度。
“所以啊,不仅是商贸往来,不同的社会风俗、文化教育,都在长安得到了交流融合。”《踏歌行》主持人尹颂在节目中感慨道,“可以看出长安是多么的开放,多么的包容!”
古调新声咏流传
丝路华章启新程
沿着《踏歌行》中的滚滚诗韵,感受从长安到西安的历史前行——当现代西安与千年长安在节目的镜头与情境表演中重叠,沧海桑田的变化之下,不变的是那份荡漾心头的文化魅力,以及它所见证的长安传奇。
如今,“大唐西市”被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地名,在唐西市遗址上重建的大唐西市,成为展示古都辉煌历史与丝路商贸记忆的重要窗口。走在以西域特色为主题的丝路风情街,琳琅小店随处可见:香气诱人的印度餐厅,摆满中亚工艺品的饰品店……丝路韵味,仍在身边流转。
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以灯火璀璨的夜景,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古装美人云鬓香腮、巧笑倩兮,从身旁擦肩而过;诗廊诗画、历史场景活化再现,显露出一座城市对文化守护的万千气象。
沿着城墙下的石板路,走入楼宇环绕的繁华街区,全球消费品牌琳琅满目,人们悠闲购物,品尝各地美食,影院上映着最新影片,精品酒店接待着八方来客。
当新兴产业与传统文化和谐共生,中欧班列(西安)已通达丝路沿线众多国家和地区。卢照邻笔下“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的古意盛景,正被一列列飞驰的列车重新演绎。
搭乘风驰电掣的班列,西安不仅高效集散着世界商品,更吸引着大批新时代的“丝路使者”。当“跨境电商+中欧班列”构筑起“网上丝路”与“钢铁驼队”,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正在西安化身新时代“丝路使者”,续写当代丝路商贸的新传奇。
首席记者 孙欢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