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2025年“黄河记忆”非遗大展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启幕。来自沿黄九省区的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文旅部门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这场黄河文化的盛宴。
启动活动上,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规划处副处长王辉、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郑晓燕、宝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樊艺文以及沿黄九省区文化和旅游厅等领导共同鸣鼓,伴随着国家级非遗项目宝鸡民间社火特别节目《天地社火》的铿锵鼓点,黄河非遗大展正式开幕,随后嘉宾们沿石阶漫步至黄河非遗大集,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陈仓老街化身为一条流动的“黄河文化长廊”,从巧夺天工的“泥塑万千”“雕刻百态”,到精美绝伦的“穿花纳锦”,再到“仁心仁术”的中医药、“粮之升华”的酿造技艺,六大主题展区,60余个展位,沿黄九省区的非遗精品在此交相辉映。
在精品展销区,青海的堆绣、甘肃的洮砚、宁夏的贺兰石刻、内蒙古的皮雕、陕西的马勺脸谱、山西的推光漆器、河南的汴绣、山东的潍坊风筝等令人目不暇接,尽显黄河沿岸人民的匠心与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九曲食味 面面俱到”面食品鉴区。成为最聚人气的区域,兰州牛肉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等九省代表性面食现场制作,香气四溢,让人在舌尖上领略黄河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静态展示,在陈仓老街的临河步道上、凉亭桥榭间,还有陕西各地非遗项目的活态展演,如高亢的陕北民歌、诙谐的二鬼摔跤、悠扬的紫阳民歌等,持续吸引着现场嘉宾和群众的目光。
在宝鸡市关中文化生态保护成果展区,中小学生现场展示剪纸、泥塑等非遗技艺,用稚嫩而专注的表演诠释着非遗在新时代的青春活力。一位来自凤翔的小传承人表示:“我要把老祖宗的手艺学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非遗文化的魅力。”
当晚,嘉宾们还观看了宝鸡非遗题材原创话剧《面皮》,体味接地气、有温度的非遗传承故事。
据了解,“黄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是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品牌活动。近年来,该活动已在黄河流域多个省市成功举办,影响力持续扩大。本次大展以“品周风秦韵,颂大河鸿章”为主题,配套有“绣出好生活”——陕西省非遗刺绣赋能乡村振兴交流发展大会、“大河之缘”——非遗产业全链供需对接会、“大河之梦”——宝鸡市非遗传承发展大会3项活动。大展主场活动设启动活动、黄河非遗大集、非遗题材原创话剧《面皮》展演3项主要活动,该展旨在系统梳理和集中展示黄河流域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物展陈、活态展演、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黄河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当代活力。正如一位参会专家所说:“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黄河非遗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活态的文化基因。”(杜宇乐)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