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 | 杨维耀委员:建成民俗博物馆把乡愁留住

2022-02-19 10:09:42  来源:各界新闻网  


[摘要]2月18日,小丘塬落下开春后的第二场雪,乡村公路上走亲访友的车辆络绎不绝,家家户户的红灯笼、红对联还透着浓浓的年味儿。...

  各界新闻网讯(记者 蒋维博)2月18日,小丘塬落下开春后的第二场雪,乡村公路上走亲访友的车辆络绎不绝,家家户户的红灯笼、红对联还透着浓浓的年味儿。

  在大雪笼罩下,村庄宁静而苍茫,但在红岩村的一个深宅大院里却热闹非凡,四里八乡的村民,也不乏外地游客不断涌进来,津津有味参观着陈列在这里的老物件儿,花轿、油灯、织布机、水车、风车……,看着这些,恍惚间,好似时空穿越了一般。

  这里就是由耀州区政协委员杨维耀自筹资金建起的耀州民俗博物馆。9年来,杨维耀像蚂蚁搬家一样,将他从周边地区搜罗回来的16000件老物件运回家乡,建了民俗博物馆,免费对外展出。这不,春节期间,这里成为人们忆苦思甜过文化大年的好去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耀州人,杨维耀走出农村已几十年,他当过工人、搞过养殖、开过商场、办过学校,但最让他放不下的还是心中那模糊的乡愁。农民出身的他对于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有着强烈的热忱。起初,杨维耀只是收藏一些体型小但工艺精美的小物件,慢慢地,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民俗博物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年那些具有农耕特色的生活用具和农具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甚至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模糊起来。“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这些老物件很有感情。偶尔一次,我意识到要留住它们,就像留住在土地上劳作的父辈,留住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很快,念头便成为了实际行动。他奔波于乡间小道、旧货市场、废品收购站,从一件到几十件,再到几千件上万件,他“淘”着这些蕴含古老智慧的东西,从种到收、从纺到织、从吃到穿、从用到行,应有尽有。经过七八年的筹划,不惜耗资上千万,占地17385平方米民俗博物馆建成开馆,这也是铜川唯一一所民办博物馆。

  耀州民俗博物馆不论是外形,还是藏品,看起来稍带“土气”,但因藏品的稀缺、丰富,又显得非常“贵气”。“没想到在一个村里的小博物馆见了这么多稀罕的物件,虽说不是什么重要文物,但官帽、鲁班凳、纺车、花轿、油笼、茧形壶……好多东西都是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道。

  “这里有1万多件老物件,每一件都来之不易。近十年来,我跑遍了咱陕西的各个地市,还去过平遥、凤凰、丽江、阆中古城古镇,庆阳、武汉等地,就为了参观、收藏。”回顾10多年来的收藏生涯,杨维耀感触良多,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在收藏的过程中,尽管遇到不少阻力,但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后人展示宝贵的农耕文化,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你听,这敲击不同的地方音色完全不同……”说着,杨维耀冻得通红的手拿起一块石头,对着眼前毫不起眼的一块大石头上下敲击着,“这就是白居易所说的‘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的华原磬石,这石头产自咱们耀州区的宝鉴山。”随着博物馆收藏物品不断丰富,杨维耀逐渐注重铜川本地的一些民俗文化器具收藏。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已经62岁的杨维耀终于圆了自己年轻时的梦,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好奇的目光和满满的收获感,杨维耀骄傲地说到:“这下后代们可以看到凝聚着先辈智慧的老东西了,文化断不了根,我就放心了。”

  【记者短评】农耕文明是乡村文化、乡愁基因的重要载体,而今,农村原本独有的耕作文化、历史印记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如何能让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更加珍视历史传承,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村文化生态,留住美丽乡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这或许杨维耀建立的农耕民俗博物馆是一种有益探索吧!为杨维耀委员点赞!

编辑: 穆小蕊

相关热词: 杨维耀 民俗博物馆 乡愁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