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倩楠 白瑶 赵婧 殷博华 实习记者 秦瑶
春来东风劲,奋进正当时。
3月17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西安召开,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常委们围绕陕西发展、民生福祉建言献策。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自觉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的具体实践,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奋楫向前,在发展底气中强化推动力——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
分组讨论上,省政协常委、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谢慧莹细数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三组数据说:“这些数据不仅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更增强了我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底气。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关键在‘干’!”
她表示,要继续聚焦主责主业,发挥民革优势,积极为陕西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为全国两会部署的各项任务贡献自身力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要重点做好的十大工作,其中一项是“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事过多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委员,我认为报告重点工作方向指向明确、寓意深刻。”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屈三成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陕西要结合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农村人才配给,让农村在能留住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教育、医疗等问题。
奋楫向前,在高质量发展中激发创造力——
今年全国两会,科技创新是代表、委员建言的高频词。
“deepseek、人工智能是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接连爆火的《黑神话:悟空》、deepseek制作公司都出自杭州,我们陕西拥有优质的科技教育资源,为什么这些科技‘新贵’没有出现在陕西?”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天龙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祁志峰的发问,引发常委们思考。
祁志峰建议,要借鉴江浙经验,政府要从人才、资金、招商多方面发力,企业要提升转变经营理念,共同建设好创新生态;要立足本省科创、文化资源,以科技赋能,讲好陕西故事、助力陕西优秀历史文化出海。
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省政协常委、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晓晖认为,人才是第一位。去年,他在一些省外产业集聚区调研时发现,陕西籍或曾在陕求学的科技人才在团队中担纲重要角色,他们希望能为陕西的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却鲜有合适的机会。
张晓晖为此建议,陕西应通过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省外陕西籍人才的联系和交流,共同推进陕西科研成果加快转化。
“沿海发达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布局早、发展快,但我省目前还停留在搭建实验平台阶段。”张晓晖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强化超长期贷款等配套融资”,陕西应借此机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加大投入。
奋楫向前,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汇聚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医保兜底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省政协常委,省医保局党组书记相红霞介绍说,2024年,省医保局、省卫健委在安康市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通过加大政策、制度、资金倾斜力度,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载体,实行市级统筹下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降低患者就医负担。
“今年我们将在安康调研医保基金总额‘打包’付费制度,把相关经验向全省推广。”相红霞表示,要继续落实好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使医疗机构降本增效,推动陕西在全国范围内打通医保家庭共济。
上个月,围绕“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议题,省政协常委、省医学会副会长蔺广东随省政协医药卫生体育委员会在铜川、延安进行了调研。他认为,进一步推动“医联体”共建,对推动陕西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福利待遇不高、晋升机会不多和生活保障不够,是制约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蔺广东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增加基层财政投入,完善基层医护人员权益保障,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干出成绩的优秀医护人员提供更多晋升机会,让基层医疗机构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就业问题是省政协常委、西安市临潼区副区长霍炳男关注的重点。
“人工智能技术已取代众多传统工作岗位,就业问题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重要课题。”霍炳男说,尽管目前机器作业尚未能完全取代人工,但未来随着机器作业的普及,将对就业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应密切关注民营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霍炳男认为,民营企业要为具备金融和经济知识的专业管理人才提供合适岗位,同时要重视技术人才培养,推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健康发展。
编辑: 陈戍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