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咸阳城遗址北区布局渐露“真容” 6号高台建筑或为“政务大殿”

2021-01-17 10:32:56  来源:三秦都市报  


[摘要] 秦咸阳城遗址所在渭河北岸自然地貌呈向北渐高的台塬状,自南向北分别是渭河北岸滩地、一级阶地、二级阶地。1月16日,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掘,秦咸阳城遗址北区的整体布局面貌逐渐明朗,确认秦咸阳城郭区分布于滩地,宫殿官署区分布于一级阶地之上,郭区东北部;王陵与国人墓地分布于一、二级阶地之上,位于整个遗址的西北部。宫、署、郭各区分列,利用人工壕沟结合水系、台塬等自然环境,区分各功能区界域并形成防卫设施。...

宫区6号高台建筑顶部航拍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秦咸阳城遗址所在渭河北岸自然地貌呈向北渐高的台塬状,自南向北分别是渭河北岸滩地、一级阶地、二级阶地。1月16日,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掘,秦咸阳城遗址北区的整体布局面貌逐渐明朗,确认秦咸阳城郭区分布于滩地,宫殿官署区分布于一级阶地之上,郭区东北部;王陵与国人墓地分布于一、二级阶地之上,位于整个遗址的西北部。宫、署、郭各区分列,利用人工壕沟结合水系、台塬等自然环境,区分各功能区界域并形成防卫设施。

  宫殿官署区内发现“两横一纵”干道路网

  考古发现,秦咸阳城宫殿官署区内建筑分布密集,现存面积约500万平方米。该区域内的西部、北部、南部各发现50米宽的道路,两横一纵分布,构成干道路网。西部道路为南北向,探明长度1公里,向北延伸通往望夷宫遗址;北部道路为东西向,已探明长度近6公里,向西通往城址外的王陵与国人墓葬区;南部道路为南北向,已探明长度0.8公里,经试掘发现叠压厚达1米的多层路土与路基垫土,时代自战国晚期至秦代沿用至西汉晚期,南北延伸方向分别连接厨城门桥与6号宫殿建筑遗址。

  宫殿官署区西部、北部为面积达230万平方米的官署手工业制作、管理及府库区。通过调查、试掘确认其中存在高等级骨器制作、金属冶铸、铸币、石甲胄制作等手工业遗存,出土大量刻文为“北宫乐府”、数字编号及音律的石编磬,获得了府库修建及使用、消防、损毁等各环节的实物资料。

  6号高台建筑或为“政务大殿”

  “宫殿官署区东部是以6号高台建筑基址为中心的建筑群,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据考古专家介绍,6号高台建筑在现地表以上仍残留夯土台基,自秦代地面至现存台基顶部高度达11.3米,顶部结构完全揭露,发现曲尺形墙体与壁柱、台阶与斜坡通道、涂朱地面等,顶部复原面积约1000平方米,具备政务大殿的条件。

  此外,在6号高台建筑西北部发现附属建筑一组,为曲尺形高台建筑围合“四合院”式地面建筑的组合形式。曲尺形高台建筑整体面积近3000平方米,北部残留倒塌堆积与房间结构,发现砖铺廊道、陶片散水等,南部暴露大面积夯土基础,建筑结构不存。“四合院式”建筑中部为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长方形庭院,四面分布房址,夯墙均厚约0.7米。北部目前暴露东西向长方形房址2间;东部为联排房址5间,总面积260平方米;南部对称分布面积15平方米的近方形房址2间;西南部发现密集础石南北共6排,东西共13列,应为搭建架板式房间所用;西部房址待发掘。

  秦始皇开凿的“兰池”找到了

  考古人员结合近年工作成果,确认了一处面积近960万平方米的秦咸阳城郭区。区域内勘探已发现南北向道路4条,北部靠近一级阶地之下发现一条东西断续分布长达9公里的水系遗存,沿线有3处类似湖泊的不规则大面积静水淤泥堆积。

  2020年,考古人员对最东部堆积进行勘探和试掘,其面积达36万平方米,淤泥堆积平均厚度为3.5~4米,两处试掘点中均发现汉代或稍晚遗存打破淤泥堆积的现象,证明水域形成时代不晚于汉代。结合周边考古资料,判断东部水域即为文献记载的兰池(兰池为秦始皇引水所造的池,在池之北侧造宫殿一座,名曰“兰池宫”)。而这条整体东西向的水系应为局部人工沟渠联结自然湖沼形成,可能对应于汉代文献所记载的长池,其为秦咸阳城内一处重要的水利设施,同时也作为宫殿官署区与郭区之间另一道重要的分隔线。

编辑: 张洁

相关热词: 秦咸阳城遗址 政务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