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医疗科普体系建设,陆续出台《陕西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健康陕西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规定,建立医疗健康科普专家资源库,构建完善健康科普知识发布传播机制,开展健康陕西行动,政策支持力度显著增强。但目前仍存在优质科普资源分配与传播效能不匹配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提升健康科普精准度,打造“专科链条式”医疗科普服务模式。针对“五大重点人群”,定制健康科普服务规划,开发差异化科普产品:对青少年群体,开发“健康科普进校园”互动课程;对农民群体,依托县域医共体建立县乡村三级科普平台,重点科普地区性传染病和慢性病等内容;对产业工人群体,开展“健康车间计划”,每月组织职业病防治直播;对老年人群体,依托社区开设“健康驿站”,常态化开设健康科普,提升参与率;对公务员群体,将健康素养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指标,纳入干部培训必修课。
二、完善健康科普资源匹配体系,构建公平高效的健康科普生态。设立省级优质科普作品基金,对慢性病管理、心理健康等重点内容给予流量扶持,推动健康科普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建立动态监测数据库,设置“科普地图”等小程序,集成健康科普基地和科普专家资源、位置、特长及预约功能,实现县域导航全覆盖。
三、强化传播平台主体责任,完善健康科普监管体系。在各类科普平台建立科普内容“白名单”“黑名单”共享机制,对虚假科普账号实施“封禁+罚款”组合处罚,明确将“伪科普带货”纳入非法行医或诈骗罪范畴。对健康科普人员推行“双认证”制度,除执业资质外,需医院出具科普授权书,禁止在职医生参与直播带货。依托“秦创原”平台,开发“反诈科普游戏”“银发健康宝典”等互动工具,实现科普内容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编辑: 穆小蕊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