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渭南市政协召开六届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围绕“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进行专题协商。
关键之年,当谋关键之为。据介绍,今年六月份以来,渭南市政协成立7个调研组,由主席会成员分别带队,围绕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开展专题调研。几个月来,委员们走进基层,与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深入交流,了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与需求,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创新等手段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来到田间地头,倾听农民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方面的心声,为推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走进社区、学校、医院等场所,广泛收集群众对民生保障、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参加分组调研的委员们领域不同,职责相同;行业不同,目标相同。他们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提出一个个对策和建议,为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汇智聚力。
面对渭南工业底子薄的现实问题,委员们开出了这样的“药方”。要推动技术迭代,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高新区、经开区为核心,打造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双向驱动示范区,支持应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建设“智能车间”,培育市级智能工厂,优先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试点推广。在全市工业园区推行精益生产模式,鼓励企业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溯源化管理,为产品合规、品牌建设和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制造+服务”新业态。引导同类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在钢铁、焦化等领域开展研发合作、协同生产,避免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鼓励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及国内大型企业、江浙地区品牌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简化企业审批流程,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持续压缩工业项目审批时限。规范中介机构市场行为,建立中介机构信用评价体系。狠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战略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建立市级人才统筹协调机制,引进工业等重点领域专项人才,对紧缺技能人才实行“薪酬协商制”。
农村三产基础薄弱,这道乡村振兴的“必答题”如何破解?委员们的建言直指核心。要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链升级。以富平、蒲城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市构建“一县一业”格局。富平重点建设“世界羊乳之都”“中国柿子之乡”,蒲城打造“全国特色农业示范地”,临渭区建设“葡萄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大荔县打造“智慧冬枣”先行区等,力争“十五五”末,培育建成省级以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深化“农业+”融合,培育乡村新动能。推动“农业+文旅”融合,富平开发“羊乳文化体验游”,蒲城打造“酥梨小镇研学游”,各县(市、区)培育“非遗+农业”“民宿+农事”特色线路,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研学基地等,显著提升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升级县级电商产业园,培育跨境电商企业,争创全国农村电商领跑县。
健全保障机制,确保规划落地。成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市县联动、部门协同”机制,将融合发展纳入县域经济考核。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每年单列一定比例用地指标用于产业融合项目。推广“政银担”合作模式,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更高额度信用贷款。
如何让村民的头疼脑热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好?让百姓在家门口享有温情“医”靠。委员们的建议精准聚焦。要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全域覆盖、特色突出”服务体系。强化基层服务体系,支持乡镇卫生院拓展康复、中医等特色服务,推动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持续将县级医院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统筹域内资源,全域推进“一县一品牌,一院一特色”建设,指导各县(市、区)挖掘地域医疗资源优势,明确各医院专科方向,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市人民医院、市第六医院等重点项目建成运营,加大市级中医院改革力度,不断增加市级优质医疗资源数量。
建强人才队伍,破解“青黄不接、留不住人”难题。完善培养与引进机制,构建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引进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优化“县管镇聘村用”政策,吸引医学类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强化激励保障,深化基层医务人员薪酬改革。推行岗位总量控制和绩效管理,优化临床一线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结构。
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率。推进县域医共体信息系统与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加强基层信息系统与医保平台协同,实现预约挂号、医保结算、报告查询“线上一体化”,实现市域内检验检查结果全域互认。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建立医疗数据分级分类保护制度,确保患者信息安全。
如何让城市文化“活化石”说话,让历史的明珠焕发光彩?针对部分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务实的守护策略。要完善保护体系,筑牢文物安全防线。构建“全域文物空间新格局”,以华阴、潼关早期黄河文明和富平、华州红色革命文物为两翼,以秦岭北麓史前文化遗址带、渭北汉唐文物带为纽带,融入国家黄河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实施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重点项目,建成桥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创新利用模式,推动“文物活起来”。构建现代博物馆体系,新建博物馆2-3家,建成精品博物馆3-5家,打造省级及以上精品展览2个,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深化文物研究阐释,开展重点遗址考古研究。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编撰《渭南文物志》等专著,讲好“渭南文物故事”。推动非遗与文物协同发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
强化保障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考核体系。申领团体考古发掘资质,与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共建“渭南考古工作站”。加大市县文物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大力争取中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保障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建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考古领队资质人才,补充考古、古建筑维修、博物馆陈列设计、文创研发等领域人才。
该怎样跑好生态文明建设这场关乎子孙福祉的“接力赛”?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委员们提出了关键建议。要构建全域生态保护格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完善环境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跨区域、跨部门协同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深化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抓好夏季臭氧防控与秋冬季治污降霾。加强土壤与固废安全管控,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和监管长效机制。
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培育生态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展高端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推进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坚持先立后破,稳步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推进工业、能源、交通、城乡建设、农业等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业开发、碳汇交易,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众幸福感同步提升,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立足区域发展新阶段,委员们为西渭融合“擘画蓝图”,力推交通互联、产业共兴,描绘一体化发展新篇章。要优化区域、园区融合。在西安都市圈建设框架内,把富阎产业协作园区、西渭东区、渭(南)临(潼)、渭(南)蓝(田)作为西渭融合发展的主阵地,构建临潼渭北工业园、高陵渭北工业园与渭南高新区、经开区的协作发展模式,打造协调、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机制。
深化要素、产业融合。强化两市国土空间规划对接,整合土地、人口、技术等生产要素,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开放、统一、公开、透明的市场体系,实现要素资源在两市之间的便捷流动和最佳配置。建设跨区域产业联盟,实现“关中制造、渭南配套”;在西安设立农产品展销中心,落实“西安需要、渭南保障”。
推动机制、公共服务融合。推行西渭融合党政联席会议常态化机制,争取省级出台西渭融合用地、财政、审批等专项支持政策。建立西渭干部互派挂职交流机制,促进干部能力提升。常态化共享就业信息,促进人力资源顺畅有序流动。创新教育合作方式,深化校长、骨干教师跨市工作交流。共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联合举办区域性大型体育赛事活动。
为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委员们建言筑牢“铜墙铁壁”,让安全覆盖城乡各个角落。要活学活用“枫桥经验”完善防控布局,科学谋划、创新完善渭南市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和单位智慧内保建设,提升学校医院、水电油气等重点单位、重要基础设施安防水平。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落实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推进城乡防控体系一体化建设,深化基层平安建设水平。
加强基层基础。科学编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公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推进跨部门跨区域即时通讯平台建设,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持续推动市县镇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鼓励县(市、区)探索完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枫桥式工作法”。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发挥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作用,切实提高群防群治能力。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文明素养、诚信理念,筑牢平安渭南建设根基。
会场外秋雨绵绵,会场内气氛庄重而热烈。
市政协委员、民盟盟员、渭南市美好生活示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倩芝,市政协委员、澄城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党俊平,市政协委员、陕西秦城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卫平,市政协常委、渭南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君升,市政协委员、市公路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红军,市政协委员、渭南市农投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晓军,这6名委员走上发言席,紧扣核心畅抒己见。
王倩芝
王倩芝建议,将“千企数改”专项行动纳入“十五五”重大工程,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设备上云、数据采集、系统集成和管理升级。支持基础较好的园区开展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园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经验。
党俊平
党俊平建议,聚焦新质生产力主攻方向,推动装备制造、涉农加工、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强链延链,支持有潜力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县(市、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集群、绿色建材集群、食品加工集群等,打造具有渭南鲜明标识的拳头产品,形成区域性发展优势。支持民营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民营经济现代化水平。
杨卫平
杨卫平建议,建立以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为引领的体系,强化自然资源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打破区县和部门壁垒,重点建立以境内洛河、渭河等流域为单元的治理体系,推动从单点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着力破解“反复治、治反复”的问题,提升生态修复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将渭北“旱腰带”关停废弃矿山修复打造为“渭北塞罕坝”生态治理示范工程,加强黄河湿地保护修复,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强化入黄支流水环境治理。
张君升
张君升建议,全力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吉利等重点企业共建全国汽车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企业派遣技术骨干走进校园传授最新技术与经验,院校教师则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动态与技术革新,学生到共同体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产业发展输送大量实用型人才。
王红军
王红军建议,出台沿黄旅游公路建设方案,推进潼关至合阳段道路提档、景观提升和智慧化改造。由文旅部门牵头,建立市县联动机制,普查沿黄文化资源,整合沿线“两市三县”旅游资源,聚焦红色文化、治水文明、农耕遗产和民俗传统,推动文化元素向旅游产品转化。支持创作黄河题材作品,建设特色文化驿站和非遗传习所,打造渭南特色“黄河故事”体系。构建“线上+线下”推广机制,与主流媒体、知名网络平台合作,提升“黄河华山家在渭南”品牌影响力。打造沿黄自驾风景道、骑行赛事、徒步穿越等IP,推出季节性活动和文旅消费套餐。鼓励打造网红观景台、文化市集和民宿集群,持续提升沿黄公路知名度和吸引力。
王晓军
王晓军建议以富平、蒲城为核心,打造跨县域的特色产业融合示范带,强化辐射带动。支持各县区聚焦1-2个主导产业,如富平奶山羊、柿饼,蒲城酥梨、白水苹果、临渭葡萄等,打造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和融合发展先行区。建立市级“链主企业培育库”,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设立加工专项基金,建设专业化加工园区,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品牌矩阵成立品牌运营联盟,提高品牌产品销售额占比。在主产区布局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村级冷藏设施,构建三级冷链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损耗。
这些建言,既有简洁精准的“点睛之笔”,也有系统完整的深度论述。覆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每一条建言的背后,都是一个领域的诉求和心声。暨呼应了国家战略导向,又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渭南科学谋划好“十五五”发展注入了务实中肯的“政能量”。(韩璋 孟晟博 程宇航)
编辑: 张洁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