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庞浩楠 通讯员 张海燕 郭佳怡 记者 唐冰)陕南大地,秦岭苍茫,汉水蜿蜒,孕育出汉阴这片人文荟萃之地。凤堰古梯田叠映天光,铭记农耕文明的漫长年轮;双河口古镇石径通幽,犹见昔日商贸络绎之盛景;“三沈”文化渊深融粹,传承家国情怀与学术根脉。丰厚的文史资源,是汉阴珍贵的文化家底,却也面临沉睡与遗忘的挑战。如何唤醒它们,使之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源头活水?汉阴县政协以守正创新之姿,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文化答卷”。
科技赋能:让沉睡文史“活”起来
“要让史料走出馆舍、让遗产融入生活,就必须借助现代科技为文史工作赋能。”早在2023年全县政协文史工作会议上,汉阴县政协主席刘定东便为文史资源的保护与活化指明了方向。
此前,县内民国档案、地方族谱等纸质资料因年代久远、纸质脆弱而长期封存于库房之中,难以与公众见面;双河口古镇商号账簿、凤堰梯田农耕图谱等民间实物史料,也因缺乏系统保护而面临损毁风险,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彰显。
为破解这一难题,县政协积极联合档案、文旅等部门,共同推进文史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工作。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近千件文史资料手稿进行高精度扫描,建立电子档案库,实现了资料的数字化存储与便捷检索。同时,针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梯田劳作、民间节庆影像等珍贵资料,运用专业的修复技术,还原出清晰的历史场景,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重新焕发出光彩。
创新传播:让文史声音“传”开来
“文史工作既要‘藏之名山’,更要‘传之其人’。”汉阴县政协始终将扩大文史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作为重要目标,积极推动文化传播从“小众”走向“大众”。
2025年3月,时任汉阴县县长陈永乐走进新华网《300秒看家乡》栏目,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向全国观众推介凤堰梯田的农耕智慧、“三沈”文化的家国情怀,让汉阴文史魅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同时,“汉阴记忆”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地方史话、红色故事,成为市民读懂家乡的“云端课堂”;书法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则让青少年在笔墨间体验“耕读传家”的人文传统。
40年来,为了满足群众需要,汉阴县政协持续编纂出版了16辑《汉阴文史资料》。该丛书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既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又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领略汉阴文史的独特韵味。通过分层化传播、多渠道发力,汉阴文史从“书斋里的学问”变成了“街头巷尾的话题”,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认同感,更凝聚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文旅融合:让文史价值“显”出来
“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文旅融合是重要路径。”汉阴县政协深刻认识到文旅融合对于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文史资源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
在政协持续建言与协助下,明清古街、子午驿站等历史遗迹获保护性修复,古韵重现,游人如织。2024年,相关景点接待游客超46万人次,显著带动周边商业复苏。凤堰古梯田亦拓展出农耕体验、民宿经济等新业态,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田园生活。村民借此机会发展农家乐、乡宿,收入大幅提升,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现双赢。所有开发均恪守“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准则,统筹文化、生态与民生,确保可持续发展。如今,汉阴的文史资源已不再是尘封往事,而是真正成为赋能地方的“活水泉源”。
汉阴县政协以履职实践彰显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时代理念,为新时代基层文史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千年文脉,正持续焕发新生,为“人文汉阴”注入源源动力。
编辑: 孙璐莹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