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反映群众愿望,山阳县政协持续推进“委员协商在一线、委员服务在身边”活动——基层问民计 议出金点子
“如今在家门口看病很方便,一周量一次血压,还能随时做心电图。”山阳县户家塬镇桃园村79岁的陈在兰老人怎么都想不到,民生福利这块“大蛋糕”,原来是政协委员几年前“两会”上的提案。
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成为困扰群众的一块“心病”。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众多政协委员呼吁:实施“医共体”建设,解决基层人才、设备、技术难题,让群众就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履职为民,是政协委员的责任和担当。”政协委员、山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田雪萍坦言。
近年来,山阳县政协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落细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政协工作要求,按照推动“三个转化”、发挥“三大作用”、加强“三项建设”的工作思路,守正创新、锐意进取,克难攻坚、扎实履职,持续推进委员下基层、协商在一线活动,收集社情民意,凝聚各界共识,积极建言献策,为山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力量。
身边寻找议题:
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咱们商量一下,红白喜事的礼金标准要降低”“还要倡导厚养薄葬,抵制高价彩礼”“社区可以组织评选道德模范、文明家庭”……
在山阳县高坝店镇富桥社区二楼委员工作室,群众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把藏在心中的话倾诉出来。政协委员程阔与徐正安,一边忙活着给群众倒水,一边在笔记本上把问题逐个记录。
曾经,“人情紧过债,提着铁锅卖”的顺口溜在农村广为流传,请客送礼、攀比之风盛行。提起过事待客,富桥社区搬迁户熊利虎摇头叹息:“过去东家结婚送礼,西家丧葬行情,还有满月宴、升学宴、乔迁宴等等,人情世故的事情,成了群众的一个思想包袱。”
身边找议题,协商有实招。政协委员将移风易俗提上了议事日程,直击基层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为全县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份提案,万众受益。据了解,近年来山阳县聚焦部分农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等突出问题,创新开展“一约四会两榜三制度”的“1423”专项行动,大力实施以十大活动为载体、百余文明实践站所为阵地、千余志愿服务队为主力的“十百千”工程,全面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促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作为政协委员的程阔,既是建言献策者,又是引领文明新风的先行者。去年5月,程阔爷爷去世,他拒收礼金,只留下亲朋好友送来的花圈和一提烧纸。不仅如此,他还出资5万元资助高坝店镇桥耳沟贫困大学生。
破陋习,正民风,群众拍手叫好。富侨社区倡导群众只过“红”“白”两种事,一次性送礼100元,每桌饭菜控制在500元内,香烟、酒水分别不超过10元、50元。
由“重礼金轻礼节”到“轻礼金重礼节”的变化,政协委员功不可没。“现在群众觉悟很高,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虽然我们的生意大不如以前,但是民风正了,乡村更加文明,也是一件好事情。”富桥社区红白事负责人程家平感受颇深。
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据富桥社区副主任王卫艳介绍,五年来未发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实现了社区零上访;涌现出一大批孝老爱亲、敬业奉献等典型。
“我们坚持搭建‘百姓门口’的服务平台,推进16个委员工作室常态化服务,开展‘五微联动’76次,向相关部门提出监督建议22条,开展为民服务217项。”山阳县政协主席王昕说。
院落问计问需:
打造和美乡村,培育特色产业,农民增收更有底气
盛夏的法官镇,青山环绕,绿水相依。农田里,齐刷刷的水稻迎来了抽穗扬花期。
姚湾社区农家小院里,一群人围坐在一起,新的话题由产业切入,从短板问计,延伸到群众增收。
“山上应该多种茶叶和中药材”“扩大景区开花作物种植规模”“鼓励群众开办食宿一体的农家乐”……政协委员徐文根把群众的心声写在纸上、记在心中。
记者注意到,《关于壮大旅游康养产业的提案》被列为山阳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重点提案,这意味着政协委员徐文根履职以来,扎根基层访民情、听民声、汇民智有了实质性效果。
徐文根记得,以前农民种地只能解决温饱,手头没有零花钱,于是就纷纷外出务工,在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青壮劳动力流失的农村,脱贫致富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法官镇入选省级旅游特色名镇后,乡村怎么建设?产业如何发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还存在哪些问题?基层察民情,庭院话发展,和美乡村的轮廓愈加清晰——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康养产业,实现农旅融合,经过充分调研,徐文根找到了发展康养产业的突破口。
优化旅游环境,打造和美乡村,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事实证明,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带动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法官镇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那么,游客来了,一吃一喝垃圾一扔,农民群众的收入从何而来?
时间回到五年前,徐文根返乡创业,投资建设了丹山源农科产业园,流转土地1300亩,带动500余户农户户均年收租金1000余元,解决130多户群众务工难题,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
“我家就在这附近,自从水稻基地建成后,我就在这儿干活,主要是割稻子、晒稻子,一天能挣100元钱。”年逾六旬的村民马辉财说。
不只是马辉财,法官镇姚湾社区二组63岁的吉方顺,也从产业园得到了实惠,他说:“我在园区搞个修理,一年收入1万余元,保证了家庭日常花销。”
针对游客如厕难、停车难、购物难等问题,徐文根积极与镇上沟通,及时建成了游客驿站,还在产业园内建设停车场,既方便了游客,也解决了特色农产品销售难题。
目前,法官镇发展茶叶4万亩、核桃4.5万亩、中药材1.5万亩、特色经济林果8000亩、粮油8500亩、大豆250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1100亩。先后建成茶叶、水稻、油菜、莲菜、艾草、中药材6个特色产业基地,带动2100户群众入股分红,直接解决1000多人就业问题,人均年增收5000元。
聚焦民生实事:
调研发现问题,建言补齐短板,点亮百姓幸福生活
山阳县红旗林场副场长黄博无论走到哪里,目光始终锁定在民生项目上。“政协委员要履职尽责,敢于谏真言、谏诤言、真谏言。”四年时间,黄博没有忘记政协委员的职责。
2023年暑假,黄博带孩子去旅游,在太白、石泉看灯光秀,到袁家村体验饮食一条街,游中学经验,对比看差距,回来找症结。“随着天竺山、月亮洞、天蓬山寨等景区游客与日俱增,县城作为游客食宿集散地,夜间没有小吃肯定不行!”黄博语气坚定。
想法成熟了,提案就有理有据。2024年,《关于打造山阳县夜间消费示范区的提案》出现在两会上。很快,山阳县城管局在丰阳广场和体育场规划了饮食一条街,配套增添了游乐设施,100个规范性餐饮点烟火气十足,实现了游客有地方住、有地方去、有地方吃的一条龙服务。
聚焦民生实事,调研中出真知、出成果。2023年,山阳中学田应成老师向黄博反映,学校附近道路上没有减速带,疾行车辆给师生带来安全隐患。黄博经过实地走访,建议交警队在学校门前道路设置减速带,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年6月之前就解决到位。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山阳县城卜吉河到县中学一带,路灯很少甚至不亮,到了晚上放学时,经常有学生摸黑摔伤。而且,县城大部分地方路灯早早熄灭,群众夜间行走不便。针对亮化工程存在的问题,一份《关于统筹优化山阳县夜间路灯布局与亮度,增强居民夜间出行体验的提案》转化落地。路灯彻夜通明,市民欢呼不已,点亮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建言有深度,献策出实招。山阳县政协落实商洛市政协“双组制”“双五个一”要求,深化“五个一”委员作业活动,修订委员履职考核办法,印发《县政协委员和委员工作室考核方案》,对委员出席会议、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倒逼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5人荣获优秀市政协委员称号,24人被评为优秀县政协委员。
与此同时,山阳县政协坚持把“委员协商在一线、委员服务在身边”作为政协委员履职的第一名片,县政协主席会成员深入一线现场调研指导21次,召开专题座谈会、推进会12场次,解决问题31个。
“我们始终与党委在政治上同心、思想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行,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政协履职能力提质增效,为加快打造‘一都四区’示范县、建设‘五好山阳’,奋力谱写山阳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王昕掷地有声。(张宏 赵俊)
编辑: 意杨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